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4版:人文·晚潮

最难风雨故人来

  生于绍兴、学于杭州,浙派与海派画坛的代表人物张桂铭,离开整整5年了。

  他生前说,80岁生日时要办一场轰轰烈烈的大展,故友们在他曾经工作过的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实现了他的愿望。

  所以,今年9月,在上海举办的美术展览里,张桂铭大展特别有温度。

  中国新水墨代表人物、绘画大家陈家泠冒雨参加了开幕式。作为张桂铭先生在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的校友,陈家泠说,三句两句说不尽这位老友,要么择日听他慢慢地说。

  在展览谢幕的前一周,陈家泠邀笔者到贵都一叙。陈家泠怀念张桂铭,是在怀念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俩都有着扎实的造型能力和水墨功底,同样从普通中学考入浙江美院,在浙美担任班长。先后分配来到上海,又在上世纪80、90年代在中国画领域各领风骚,成为海派绘画代表人物。

  陈家泠感叹,自己和张桂铭,都是由新时代孕育出来的艺术家,在改革开放的环境里飞速成长。过去都是求食求生,向往温饱,经济水准提高了,人们的思想转型了,求美求新成了主旋律。张桂铭就是整个社会转入“求美”阶段的标志人物。

  在浙江美院的学习时,张桂铭非常讲究的基础和审美趣味,他接受了学院派教育,线条强调和美。从学校毕业那刻,他的线条已然成熟,这得益他遇见了方增先、周昌谷等诸位好老师。上世纪80年代后,张桂铭的绘画线条具备了文学性,令他的画空灵、透气、具有虚空感,这时候,画的趣味渗透出来了。他还从程十发先生那里汲取营养。他能够画出书法一般的线条,线条本身具备生命力,还带有节奏感,这离不开张桂铭博观约取的自觉性。

  张桂铭的造型讲究装饰性。正如他钟爱的戏曲人物,不同人物有不同唱腔,他从现实中提炼出一套符号,他的结构,不同于一些画家,后者停留在自然美,张桂铭将之变形为一种符号了。这是中国绘画里的精妙之处,自然美在现实里重新改造,提升为艺术的意象之美。即便没有色彩,也能够分辨是他画的。

  张桂铭曾经跟陈家泠说,中国传统文人画,颜色没法充分体现,那么好的色彩,当代画家为什么不利用呢?

  他大胆实践了色彩观念,也许吸收到了马蒂斯或者其他人,他像他的同乡徐青藤那样,在创作时释放了狂放一面,又保持了自我的单纯情调,张桂铭色彩的强烈冲击力,在群雄割据之当下,他能够岿然不动,能与众不同。

  张桂铭从“新浙派”出身,富有传统文化的底蕴,来到上海后,遇见了西方现代派,催化了张桂铭的求变,找到了自己的表达语言,最终成为了新海派的一代领军人物,偶然中有必然性。

  80岁的张桂铭本可以站得更高,他的头顶远还没有触及天花板,现在只能带着遗憾心情来怀念。


钱江晚报 人文·晚潮 a0014 最难风雨故人来 2019-12-09 钱江晚报2019-12-0900010 2 2019年12月0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