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5版:人文·晚潮

日常与日课

  朱晨、陈磊、吴敢三位好友办展,嘱我要写篇小文。心中挣扎再三,欠拖三月,方才提笔写文。一则,三位好友是至交,深恐小文难以表达相互间的情谊。二则,三位好友在书画技道上所涉甚深,日渐广博,以至于我近年来每次见三人的书画作品,顿生望尘莫及之念。为之写文,眼力不足则信心不足,信心不足则实难成文。三则,三位好友联展是首次,无论如何我总该写上几句,表示祝贺和与之随喜。我只是将这二十多年来关于三位好友的日常、日课的所见所闻,写小文以记之。

  日常

  与三位好友交往已有二十余年,对他们的日常生活,我是相对比较了解和熟悉的。三位均是在年幼之时,开始涉猎书画,在家中长辈或书画前辈的指导下,下过苦功。用时尚的话来说:有家学,有童子功。

  三位好友,最后的学位均为博士。本科、硕士、博士一直求学问道于书画大道之中。三人都任职于中国美术学院,朱晨为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师,陈磊为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教师,吴敢为艺术人文学院教师,多年以来沉浸在教学相长的学校教书育人的氛围中,不断学习,提升自我——是所有教书匠的日常。所谓学问,一方面是指自我学习中,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形成学问的积累;另一方面,是在被学生们问中去学,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完善自我的学问。用学校内的言语来说:科班出身,教学相长。

  日常与我而言,最为神仙惬意的时光,是好友相聚。到一户人家,泡一壶茶,取几本书,朋友们一边喝茶,一边读帖或一边品评某位先贤的画册。茶足聊兴渐浓,总有一位会提议取毛笔临几页。于是大家轮流临摹,临摹一通之后,大家互相点评。有时还会拿出本人前段时间的习作或临摹请大家品鉴。这种点评善意更多,总是夸奖,罕有铮言。我的理解,这种夸奖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点赞,是深切的激励,是朋友同道之间相互的一种相携相行。

  《诗经·卫风·淇奥》曰: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日常对朋友们的相聚而言,这种日常即是切磋,即是琢磨。

  日课

  关于日课,朱晨曾对我言:“我每天就像要吃三餐一样,固定做三件事:打拳、弹琴、临帖。”我问道:“能每天坚持吗?”朱晨答道:“饭是每天必吃的。日课就像吃饭,也是必须的。”为了体悟书法中的阴阳之道,虚劲和发力,不惑之年的朱晨和吴敢专门拜太极拳宗师孟宪民先生学习太极拳。从学拳开始,两人是拳不离手,这是日课的重要组成。打拳三年之后,两人书画大进,书法书写的许多精微之处也是笔笔送到。

  陈磊的日课近年来因家庭原因,被幸福地切割成两大块。一块是在杭州,陈磊一边上课、教学,一边日课。这种日课,是一种从亲人身边偷来时光的日课,既是一种独寂,又是一种战胜独寂的方式。另一块是在德国科隆,由于教育的需要,陈磊夫人徐婵菲带着儿子和女儿生活在科隆,儿子和女儿在德国接受教育。一到没有教学任务的寒暑假时间,陈磊就到科隆生活。我想对陈磊而言,科隆的生活只有两种状态,一是家庭,二是日课,是一种闭门谢客的日课生活。

  吴敢回答我关于日课的问题,说:“我花的时间不多,每天三个小时以上,每年三百天以上必在案前。比起古籍上所载:文徵明每日早起临《千字文》一过方出见客的勤勉,我是差的远了。”吴敢的书桌上除了笔墨纸砚,堆得最多的是法帖、画册和临摹后的宣纸。吴敢习惯将所有的日课后的宣纸按时间顺序收藏在一起,日课一段时间之后总会从故纸堆中翻出旧作进行比较,体会自己日课作业的变化,每有一些微小进步,总是乐于和好友分享。这种分享,既是书道体悟切身感受的毫无保留的经验交流,也是吴敢对于自己日课的督促和激励。只有好友和他的学生,才能有这种分享的权利。

  很多拜访过黄宾虹先生的人在回忆文章中,都会生动地描写黄宾虹先生总是在画案前,拿着毛笔在宣纸上不停地作画,总是一边和访客聊天,一边用笔不停地在宣纸上点点画画。我想,这种记录,其实正是宾虹先生日课的写照,日课雷打不动,哪怕有访客。

  中国传统书画讲究手眼相通。一方面要求从事者有思想的厚积,有对传统书画认知的高度。另一方面要求从事者有手艺的追随,有对传统书画笔墨表达的精湛。三位好友的日常和日课正是这种手眼相随,手眼相通的追寻。韩愈所言:“当取之于心而注之于手也,汨汨然来矣。”

  让我们拭目以待。


钱江晚报 人文·晚潮 a0015 日常与日课 2020-01-13 钱江晚报2020-01-1300006 2 2020年01月1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