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4版:人文·晚潮

《采茶舞曲》是怎样诞生的
听他说说背后的故事

2006年,作者(左)采访周大风
2004年,周大风在泰顺

  又到一年采茶季。

  “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插秧插得喜洋洋,采茶采得心花放……”又想起这首脍炙人口的《采茶舞曲》。

  多年以来,有关现代越剧《雨前曲》,以及由《雨前曲》衍生出来的《采茶舞曲》的创作过程,不同的研究者各有说法。本文作者钟冶平曾采访过周大风等当年的亲历者,特写此文。

  故事要从1957年说起。

  那一年5月,浙江越剧团二队升格为浙江越剧二团。这是越剧界第一个男女合演团。两个月后的一天,担任浙江越剧二团艺术室主任的周大风,到作家陈学昭家中做客。交谈之中,陈学昭把周总理希望创作一首茶歌的期待告诉了周大风。

  周大风把这件事情记在了心里。

  1923年7月22日出生于上海的周大风,祖籍是浙江镇海大碶镇后洋村。他自幼热爱音乐,1938年开始音乐创作。1952年5月,他调到浙江省文工团,担任乐队队长,同年与作曲家卢炳容合作,完成了《罗汉钱》的唱腔和配乐,从此开始越剧男女合演的音乐创作。

  1958年4月,浙江越剧二团赴温州泰顺、文成山区巡回演出。当地云雾飘渺的山峦,泉水叮咚的溪流,欢声笑语的采茶姑娘,把周大风深深地吸引住了。他想,是不是可以通过越剧形式来反映茶乡人民的生活,触景生情的他来了创作灵感。

  1958年5月11日晚上,演出结束后大家都休息了,周大风泡上一杯新茶,酝酿已久的优美旋律在其脑海中逐渐形成,即《采茶舞曲》。第二天上午,彻夜未眠的周大风把刚刚写好的简谱,分发给团里同事听取意见,一些女演员很快就哼唱起来。周大风又前往附近的小学,教学生们学唱,没想到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大都也会唱了。有的学生还随着欢快节奏,模拟着采茶的一些动作。

  2006年4月,周大风在杭州朝晖新村寓所接受我采访时说,《采茶舞曲》的主旋律采用了越剧的一些音调,融入滩簧叠板“多上一下”曲式,又吸收了浙东民间器乐曲“四则”音调作为引子,并采用江南丝竹风格的多声部伴奏。实践证明这种形式易于被接受,《采茶舞曲》创作成功后,周大风又用了三天,一鼓作气创作出大型九场越剧《雨前曲》,《采茶舞曲》被作为这个戏的幕前曲。

  越剧《雨前曲》的故事并不复杂。它描写了浙南产茶山区一个采茶队,在春耕季节因采茶与插秧同时进行,劳力紧张,青年技术革新能手蔡新华研制炒茶机,以提高炒茶速度。他的父亲是炒茶能手,但思想比较保守,坚决反对用机器炒茶。蔡新华坚持创新改革,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将炒茶机研制成功,最终村里采茶和插秧两不误,获得双丰收。

  浙江越剧二团结束巡演回到杭州后,立即开始排练《雨前曲》,周大风是编剧兼作曲。

  《雨前曲》因为生活气息浓郁,演员表演接地气,在杭州试演时受到了专家的认可和观众的欢迎。

  1958年6月,浙江越剧二团开始了长达三个月的全国巡演。

  在上海演出期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还把《雨前曲》全戏制作成连环画读物。1958年9月第一次发行,印数为25000册,每本人民币0.22元,还在中国唱片社灌制了唱片。

  在北京,《雨前曲》先后演出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周大风最难忘的是9月11日,当晚他们在长安剧院演出,前面加演小戏《风雪摆渡》。中间休息时,突然发现周总理和夫人邓颖超坐在观众席上。

  2006年4月,我采访周大风时,他回忆起当时情景。1958年9月11日晚上,周总理看完戏后走上了舞台,第一个遇到的就是他。

  周总理问:“你在剧团做什么工作的?”

  周大风说:“我是这个戏的编剧,也是作曲。”

  周总理说:“戏里的那首歌很好听,但有两句歌词要改一下,‘插秧插到大天亮’不符合劳逸结合,这样第二天怎么干活,也不科学嘛。‘采茶采到月儿上’也不对,露水茶是不香的。”

  “你是这个戏的编剧,看来还是缺少茶乡生活。你可到杭州梅家坞去生活一段日子,那里是龙井茶产地。好好补补课,把这两句歌词改好。”

  回到杭州后,周大风和同事就去了梅家坞。当时是十月下旬,采茶季节已过。他们到茶山和农家小园和茶农进行交流。后来,周大风又单独去了好几趟,但还是写不出恰当的修改词。

  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1960年12月23日,周总理陪同外宾到梅家坞参观,恰好周大风当时也在村里。

  周总理见到周大风后问起了歌词的事,“我一直改不出来”,周大风说。

  周总理说:“你不要写现象,要写心情。我有一个建议你试试看,改成:采茶采得喜洋洋,插秧插得心花放,这样好不好?采用了新技术,采用了新方法,你把心情表现出来,为什么会心花放?为什么会喜洋洋?让唱的人和听的人自己去想。我的建议只供你参考,你还可以再改。”

  周大风感受着周总理的亲切谦逊,才思敏捷,惊人的记忆力,以及艺术家气质。他决定就按周总理说的那样进行修改。

  《采茶舞曲》迅速在全国流行起来,红极一时。上世纪80年代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编为“亚太地区风格的优秀音乐教材”;2016年的G20杭州峰会文艺演出,第二曲便是《采茶舞曲》,向全世界展示茶乡风采。

  2004年春天,又是一个采茶季。八十高龄的周大风回到了久违的泰顺,听到当地小学的孩子们为他演唱《采茶舞曲》,周大风感慨万千。

  62年过去了,越剧《雨前曲》的那个年代离我们远去,周大风同志也在2015年10月11日在杭州逝世。但《采茶舞曲》作为民族音乐的经典作品,将永载中国越剧、中国音乐的史册。

  钟冶平,国家一级导演,10集纪录片《百年越剧》、20集越剧名人纪录片《舞台姐妹》总导演,出版越剧专著《万紫千红总是春》,纪实文学《万水千山总是情》。


钱江晚报 人文·晚潮 a0014 《采茶舞曲》是怎样诞生的
听他说说背后的故事
2020-03-23 钱江晚报2020-03-2300010;钱江晚报2020-03-2300009;钱江晚报2020-03-2300015;钱江晚报2020-03-2300013;20614859|;20614859|;钱江晚报2020-03-2300016 2 2020年03月2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