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7版:小时·人文读本·全民悦读

恢复高考的来龙去脉

——序《冬季里的春闱》

  1977年恢复高考是一个大事件,是改写中国历史的大事件。恢复高考突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宣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时代的到来,成为全国思想解放的先导,也是改革开放的先声。中国教育和全社会从此由乱转治,其重大意义再怎么高的评价都不为过。

  恢复高考制度有以考促学的功能,能够保证高校新生的质量,加快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水平。例如,恢复高考的当年,福建省文科的语文试卷有这样的一道2分的填充题:“《红楼梦》的作者是_____,他是_____朝的著名小说家。”如果是现在,大概连小学高年级学生都能答出这道题,1977年的高考这么浅显的题目,还有不少考生答不上来。然而,恢复高考两三年后,高考试题的难度已大大增加,考生的文化水平得到迅速恢复和提高。恢复高考,让“读书无用论”一扫而空,大家都开始信奉知识就是力量。考试制度通过才学来选拔人才,会导致形成青少年一心向学的风尚。科举时代,“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因此人们都明白“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的道理。在高考时代,大家也看到周围不少学子不是靠父辈的身份或关系得以升学,而是靠自身的努力,刻苦攻读来改变命运。因此高考能催人奋进、培养一种不畏困难的拼搏精神。

  恢复高考不仅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而且具有戏剧性、故事性, 因而过程激动人心,追忆引人入胜。

  每一个77级大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高考故事,因此有成千上万个当年参加高考金榜题名历程的个体回忆,还结集出版或印制了许多回忆文集。学界也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也有相关的论文集。然而,至今尚无一本研究恢复高考的专著。现在,陈侃章所著《冬季里的春闱——1977年恢复高考纪实》一书终于面世,其价值不言而喻。此书比较全面系统地梳理恢复高考的史实,基本上讲清了恢复高考的来龙去脉,同时也纠正了一些误传。例如,作者发现对科教工作座谈会的叙述,相关书籍有不少抵牾,大多是回忆失误或采写者不慎引起,导致其后许多书籍和文章踵之原错,以讹传讹,于是做了认真的梳理辨正和史实复原,让人们得以认识科教工作座谈会的原貌。又如对邓小平在恢复高考中的作用,有流传甚广的网络文章说恢复高考不是邓小平拍板决策,本书也对之加以辩驳,厘清恢复高考过程中邓小平与华国锋的定位和作用,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全书涉及面广,对恢复高考的许多方面考证和论说相当细致,是一本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的好书。

  作者陈侃章于1977年考入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历史系,对恢复高考有亲身的感受。77级大学生大多对自己参加高考的经历刻骨铭心,对高考改变命运的体会尤为深刻,遇到同为77级大学生的人往往有一种亲切感,有如科举时代同榜中举或进士登科的同年。因此,我自与作者往来之后,都称其为同年。对1977、1978 级大学生群体,我曾于2012年7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过《77、78 级大学生的命运与作为》一文,之后广为流传。侃章同年2015年3月在《文汇读书周报》上发表《77级、78级大学生的历史履痕》,也广受好评。2017年,曾有出版社找我,希望我撰写或编出一本有关77、78级大学生群体的著作,我广泛搜罗了相关文章,比较各种同类文章,应该说还是我与侃章同年这两篇比较全面系统和有分量。由于这两文流传较广,网络上对这两篇文章多有抄袭者,例如有一篇《77、78 级大学生:一个时代的符号》,就基本上是将我们两篇文章糅合在一起,署名不断变化,每隔一段时间就在不同的公众号推送,进而在多个网站和微信圈反复传播,甚至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大多数读者都搞不清楚真正的作者是谁了。就知识产权受损这一点而言,我与侃章同年也是感同身受。

  “春闱”是科举术语,特指科举时代春天举办的省试或会试。作者借用这一专有词汇,来指称中国高考史上唯一在冬季举办的高考。因为 1977年的冬季,谱写了中国人才选拔史上“春天的故事”, 而且这次考试如此重要,堪与科举会试相比,所以用“春闱”来形容颇为合适和典雅。这本书不是按学术著作来写,但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讲求史实的准确;也不是报告文学的写法,但搜集了鲜活的案例,讲求文字的生动,体裁别具一格。因此,本书既有真实性, 也有可读性。作为77级同年,作为考试研究者,乐见此书的面世。与作者惺惺相惜,特此为序。

  (本文有删节)

  刘海峰(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大学科举学与考试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


钱江晚报 小时·人文读本·全民悦读 a0007 恢复高考的来龙去脉 2020-04-12 20690526 2 2020年04月1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