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8版:小时·人文读本·晚潮上榜

春馔如昔

  很多事物,如若不是年纪稍大的人无意中提起,或许此生都不可能再忆及。特别是那些,深藏在儿时生活里的很少为异地人所知的名词。

  就好比,我至今都不太明白,为什么家乡人会把青团如此美妙的食物,硬生生叫成了“粑粑”。

  依稀的记忆里,做“粑粑”是春天里家中的一件盛事了。美味带来的喜悦倒是次要,往往是制作的场面让人陶醉。

  几锅“粑粑”凝聚的往往是多人的心血。每到那一天,屋前屋后的邻居都会来帮忙,有人和粉,有人做馅,有人负责控制火候,而生火的活儿则是孩子们的最爱。试想想,几个小孩坐在土灶背后,柴火燃烧冒出的烟气跟锅里蒸煮的团子冒出的青草气夹杂在一起,那种期待的心情能胜过如今的孩子们去趟迪士尼了。

  记得大概五六岁的样子,我跟着祖母去田边寻觅做“粑粑”的青草头,每次都要很有耐心地找寻很久。回家后,祖母便用很大的盆把摘来的草头浸一段时间,然后用滚水煮,待到煮透,和在米粉里。

  关于馅料,也有着不少有趣的故事。

  一般来说,我们家的青团都是用豆沙馅的。记得小时候,我会趁大人不注意时去偷吃豆沙,就会有奶奶辈的邻居上来打趣说:“女孩子偷吃豆沙,结婚那天是要憋不住跑厕所的,你是男孩子,那你的女客(嘉兴西片方言:指妻子)也是要忍不住的。”

  如今想来,虽有些愚昧,不过,倒也是别有趣味。

  说到这里,忍不住想去尝一尝豆沙青团了。虽然我深知,二十年前的青草味是再也回不来了。不过,只要味蕾上有那么一丝熟悉的味道,恰也是“依稀春馔似昨年”。

  □朱佳伟


钱江晚报 小时·人文读本·晚潮上榜 a0008 春馔如昔 2020-04-12 钱江晚报2020-04-1200032;钱江晚报2020-04-1200033 2 2020年04月1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