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过保安当过北漂,靠喷漆画赢来爱情还在杭州买了房
武林夜市中,江湖夜画郎
本报记者 杨茜 文/摄
姚钢的作品 |
扫一扫 看姚钢现场作画 |
夜市是一个江湖。
杭州武林路龙游路交叉的过道口,是姚钢在这片江湖中的一隅。
39岁的姚钢,他的摊位好似一辆铁架花车,东西很杂乱。左手边一台音响,一叠白卡纸,小铁盒里装着不起眼的东西:打火机、美工刀、海绵;右手边是一排不同颜色的水溶性喷漆;中间则是他作画的案板。
他把帽子压得很低,正用刮刀刮案板上厚厚的油漆。
今年是他在武林夜市的第8年。
有人称他摆摊的,也有人喊他“网红”,但他的两个孩子却说“爸爸是画家”。
养蜂人的孩子
和曾经的梦想
疫情影响,武林夜市的人气还在恢复,不过姚钢早就不靠这人气了,直接从线上接单。
这天,他的客人是一个小伙子,想要送一幅画给女朋友。女朋友是敲架子鼓的,又喜欢打篮球。所以,他要求姚钢把这些元素都要放进去。
姚钢搜了一张架子鼓的照片,放大看了一会儿,便在白纸上构思起来。很快,他拧响了音乐,开始在纸上喷上大片黑色油漆。
他没有丝毫停顿,行云流水般运用着各种色彩,卡纸一折成为了“画笔”,海绵也神奇地成为了点睛之笔。
半个多小时后作品完成——聚光灯下,一个身穿24号篮球服的女孩甩着马尾辫正在敲鼓,边上还有一个弹吉他的同伴。
姚钢把完成的画放在一边晾着。
“其实一开始我也不知道要画什么。我都是临时发挥的,这也就意味着,我的每幅画都会不一样。”
曾是北漂
做过保安也当过讲解员
姚钢曾经的梦想很朴素——大学毕业找份稳定的工作养活自己。
姚钢是宁波人,从小跟着养蜂的父母到处漂泊。养蜂的生活让小时候的姚钢几乎没有朋友,5岁开始他喜欢上了画画。后来他学过一段时间的素描、水粉。
考大学,姚钢是冲着中国美术学院去的,可是英语没过。后来,他被浙江一所学院的室内装饰专业录取。
只上了一年学,他就辍学了。“就觉得那样的状态不是我想要的,那阵子突然觉得人生失去目标了,很混沌。”辍学后的姚钢去了北京。
北漂的他住过地下室,最穷的时候只吃得起馒头。他做过保安站过岗,还做过讲解员。
这些都不足以支撑他的生存,一年后北漂的姚钢铩羽而归,回到了杭州。他在少年宫做外聘老师。
非常难得的一次机会,他在网上看到国外油漆画的视频,瞬间被油漆展示出来的特性吸引。“没想到油漆可以表现得这么随意又精致,就像一个工艺品。”
他决定靠喷漆画生存。他在大街上寻找创作感觉,那时候用的喷漆都不是环保漆,也不戴防护用品,几乎每天都在恶劣的天气环境中讨生活。他说,生存就是最好的老师。
2013年,武林夜市开市,姚钢进驻,从此有了正式的摊位卖画赚钱。
他没想到如此漂泊的自己会邂逅爱情。
姚钢的老婆是他的粉丝。当年他还在黄龙摆摊的时候,就有个漂亮姑娘来跟他买过几幅画。“她看上去很热情,但我觉得她没有看上去那么开朗。”几次三番之后,姚钢送了姑娘一幅画,两个人就好上了。
“她不乏追求者,能选择我,说明她不势利。”姚钢一直挺感谢老婆。
现在他们有两个儿子。
有人说在他的画里
看到了自己
姚钢的喷漆画很具表演性,因而成了武林夜市的一个亮点。一张斗方卡纸铺陈开来、一把喷壶握在手中,还有他挥洒自如的大将风度,都很有吸引力。
每一天,他都像一个陀螺一样,白天休息、创作,下午三四点出门,晚上十一二点回家,始终站着。
他的画,价格在260-950元不等。
他不仅养活了自己,也养活了家人,2013年姚钢在杭州小和山买了一套房。
这些年里,姚钢遇到过不少客人。他印象最深的一次,就是碰到了一个民工兄弟,看他画了很久的画,连续来了好几天。
“这幅画多少钱?”
“我算你便宜点吧。看你关注了我这么久。”姚钢说。
“没关系。不用给我优惠。我就照原价来买。你画得真好,我能在画里面看到我自己。”
那幅画具体画的是什么,姚钢已经记不得了,但是民工兄弟的一番话他始终记得。
全网粉丝超百万的网红
更愿意被称“手艺人”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很多人都会将姚钢创作的视频上传网络,也有平台来找他合作。
每一幅作品完成之后,姚钢都会在右下角署名:斗魂。名字的意思是:灵魂处在战斗状态。他说,这是他的生命力。
可姚钢还是感受到了危机。
“即使我现在可以稍微随心所欲一些,比如心情不好时可以不出摊,生存的压力依然在,所以能多条途径来销售我的画,即使有些抗拒,我也会妥协。”姚钢请了助理,帮忙拍视频做推广。目前,他全网粉丝超过百万人,单幅作品点击量近4000万,点赞超过200万。
年前,姚钢开始做直播,每周一次,直播画画,每次两三个小时,有好几千人围观。
被喊作“网红”的姚钢说更愿意被称为手艺人,他有时候会觉得孤单。“在很多传统的艺术家眼中,喷漆画街头文化难登大雅之堂。但是我想让更多的人能看到喷漆画的魅力。”
新闻+
寻找身边的
手艺人
在杭州的夜市江湖里,有不少姚钢这样的手艺人:靠一门手艺谋生,在生存和理想间寻找平衡。有时会失去什么,有时也会收获什么。他们每一个都很拼很努力,每一天都在用力生活。如果你的身边也有这样的人,欢迎在小时新闻客户端留言板块或者96068热线告诉我们,一起分享他们的故事。
本报记者 杨茜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