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6版:小时·新闻

灰色的民间送养,何时变透明

  “鲍某明性侵养女”一事曝光一周,双方各执一端,事情真相还有待执法部门进行调查。不过,因为网友们对此事的强烈关注,一个民间“送养”的灰色地带渐渐浮出水面,这也许是另一个令人颤栗难以言说的真相。

  据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在民间,私自送养和领养并不困难。网络世界中,送养者和领养者隐藏其间,物色各自合适的对象,以营养费、补偿费、感谢费等名义代替价格,谈妥之后,有的通过中介组织,有的私自线下交易。一个新生儿的价格从几万元到十数万元不等,甚至有的未出生婴儿也被预定,中介机构包办证明并落户。舆论焦点中的鲍某明就曾在网站发布过领养女宝宝的帖子,女孩母亲正是通过中间人与其取得联系,最终将女儿“送养”给鲍某明。

  一入鲍门,导致如今局面。目前,鲍某明公开声明,两人并非养父养女关系,而是类似“恋人“的同居关系,鲍某明此招有逃脱制裁的嫌疑,也使事情更加扑朔迷离,好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已经派出联合督导组奔赴山东,对该案办理进行监督,相信终会真相大白。

  由此揭开民间收养乱象,处于法律边缘的灰色地带,这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个层面反思这出人伦剧。

  那么,民间收养是个怎样的链条呢?

  民间收养孩子,虽然从形式上看,满足了部分家庭的特殊需求。有的父母迫于现实困难,无力抚养孩子,将子女送养他人;有的夫妻不能正常生育,也无力承担通过生殖辅助技术合法生育后代的经济负担,会私下找机会以较低成本领养孩子。这种民间收养,长期游走在灰色的边缘地带,几乎是一个被法律遗忘的法外之地。

  民间送养中常常存在这样一种情形:领养人为表示感谢,往往会给予送养人一定的“营养费”“感谢费”,以补贴送养方因生育子女而支出的花费。这些行为,如果行为人不是以牟利为目的,法律会视为正常的民间送养,不构成拐卖儿童罪。

  事实上,民间存在以“送养”为名义,实际上进行“贩卖”的非法行为。正是这难以界定的“营养费”“感谢费”,滋生出一条利益链,且有专人运营。一些中介掌握着一些资源,帮忙对接领养者和送养者,收取介绍费,孩子成了这条利益链中的商品。这使本就处于法律边缘的民间收养愈加鱼龙混杂,而私自收养不受法律保护,无形中使儿童受到侵害的风险加大。

  这种私自收养带来的侵害,远不止性侵一种。除了鲍某明事件,前些年曝光的“爱心妈妈”李利娟等人,以慈善为名收养孩子,实际上钻法律漏洞、借孩子敛财。孩子不仅没被好好保护,有的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法律应该为所有孩子的生命和权益兜底。是时候用法律对民间送养行为加强监管和甄别了,让民间收养走出灰色地带,孩子的天空才能不被玷污。


钱江晚报 小时·新闻 a0016 灰色的民间送养,何时变透明 2020-04-16 钱江晚报2020-04-1600019 2 2020年04月1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