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7版:小时·新闻

它曾经的主人是民国金融大亨

仁德里12号:
见证繁华
保持沉静

  老洋房有一种神秘的气息,它们隐于城市一隅,见证百年变迁。热播剧《安家》带火了老洋房,而杭州,亦是老洋房集中之城。让我们继续来细数杭州老洋房的故事。(见钱江晚报2020.4.21 2版和3版《细数杭州的老洋房往事》和 《这两处老洋房,如今都很亲民》)

  在杭州,有一个叫“仁德里”的地方,你听说过吗?

  南临庆春路,西近延安路,在如此繁华喧闹的都市地块中,仁德里没有喧哗,没有热闹。转角,时间仿佛停止。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座老洋房就在这里——仁德里12号。

  本报记者 詹程开 文/摄

  近1000平方米的宅院

  如今空空落落

  仁德里12号,之前的名字叫法院路仁德里17、18号,大概建于20世纪30年代。这里原来是一排两层砖木结构的清水砖墙石库门建筑,建筑面积904.60平方米。

  房子的前院为天井,三间两厢,中为客堂,左右为次间和厢房,客堂后部屏风背后设横置楼梯通往二层。主房明间面宽约4米,进深约6米,通进深15米,用料和装设简单。

  2005年,仁德里12号建筑被市政府列入第二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单。时光荏苒,这幢位于市中心黄金地段的老洋房,如今四周高楼林立。

  居民们拎着刚从菜场买回来的新鲜果蔬,带着刚从学校放学回家的孩子从它门口走过,欢声笑语,满满烟火气,和孤单的它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幢老洋房,之前曾做过下城区教育局文教招待所,后也被一家文化创意公司租用过,但目前是空置状态,每天大门紧闭。

  不过院墙上的植物繁茂,古朴中透着勃勃生气。

  虽经过改造,但从建筑整体布局仍可看出,它带有早期石库门建筑的特征,风格上倾向于中国传统建筑样式。

  房子的主体结构保存较好,建筑内保存有较完整的雕花门窗以及石库门,门窗和柱廊木雕都非常别致。

  太久没人造访,地板和家具都积了厚厚的灰。建筑里的房间常常让人“眼花缭乱”,刚走过一个房间,一转身,就是另一个开间,错落有致,每个房间看上去都是方方正正,宽敞大气。

  墙面上的很多细节都在诉说着曾经的往事。你看东山墙外壁为清水砖砌成,一顺一丁错缝上砌,在墙砖上,现在还能清晰看到镌有“周福昌”“倪荣记”字样。

  曾经的主人

  是民国时上海金融界大亨

  《杭州市中山路》记载:仁德里12号,民国24年(1935年)属林达荪所有,民国36年(1947),产权归属裴振镛。

  裴振镛何许人也?

  据记载,裴振镛少年的时候,是由家里的亲戚、乡贤裴云卿先生提携到上海银行界谋生。不知因何缘由,裴振镛结识了上海滩大亨杜月笙,在杜月笙创办的上海浦东银行任行长。

  裴振镛早年丧父,一直是妈妈抚养长大。他也是思念母亲养育之恩,在老家为母筑坟建楼。

  据说,仁德里12号的主体建筑原来很可能是坐北朝南、面阔八间,其前檐带有东西厢楼,南天井居中尚有一座三开间的门楼,正楼屋的北侧设置有厨房等。

  裴振镛在获得产权后,将整体建筑分成了三个院落,先后于1947、1951年分售三位业主。

  之后,产权又经历几次转手。不过,建筑保存状况还是不错,石库门、格扇门、挂落勾栏等构件旧貌依然。

  专家点评:这座老洋房,中西风格糅合,以江南市镇弄堂为基础,又吸收了外国联排住宅的形式特点,是民国时期一种较为流行的居住模式。


钱江晚报 小时·新闻 a0007 仁德里12号:
见证繁华
保持沉静
2020-04-23 20752770 2 2020年04月2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