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4版:新闻

“省城第一门户收费站”将搬迁

陪伴我们走过28年
这个“杭州东大门”要换新

刚开通时的沪杭甬高速 资料照片

  第一次开车来杭州,第一次看到高速公路,很多人的回忆里都会有它——沪杭甬高速杭州(彭埠)收费站。它被称为“省城第一门户收费站”。在对岸的江南,是它的“小姐妹”——沪杭甬高速萧山收费站。两站隔岸相望,共同走过了28载。

  最近,它们又被频频提及,因为它们将双双离开大家已经很熟悉的那个位置,去往乔司和红垦。与此同时,位于市区的沪杭甬高速德胜收费站也将跟大家告别,成为历史。

  轰动全城的“7公里”

  曾经也是打卡地

  提及沪杭甬高速杭州收费站、萧山收费站,绕不过钱江二桥。

  作为钱塘江大桥的小弟,它的出世备受瞩目。

  上世纪90年代初,大家过江走的是钱塘江大桥,“因当时钱塘江大桥的通行能力所限,过钱塘江大桥的车辆经常拥堵。”省交通集团杭州管理处设备管理员戚剑勇说。

  1991年,戚剑勇进入沪杭甬高速公路杭州管理处,当时他就听说建钱江二桥提上了日程。因为钱江二桥地处强涌潮地区,所以在设计、工艺、用材等方面,在当时都是最先进的,而作为省内首条高速公路的一部分,又蒙上了一层面纱,更让大家对它充满了好奇。

  建成时相当轰动,为了满足大家的好奇心,开通前,钱江二桥开放成为大家可以参观的“热门景点”。

  “我记得门票是8毛一张,从市区来的大巴车一辆接着一辆,全是‘观光团’。”戚剑勇说,他和小伙伴们那时还成了临时讲解员,“这段高速7公里多,主桥部分有1.4公里……”直到现在,他也依然记得这番讲解词。

  那时,杭州人沈女士才读小学,“爸爸说周末带我去钱江二桥玩,我坐着爸爸的自行车,他骑了很久很久,到了那里,周围很荒芜,而钱江二桥就矗立在那里,从下面望,雄伟!”

  爬上桥面,沈女士依稀记得,前来参观的人特别多,第一次看到铁轨和公路并排建在桥上,不久之后火车和汽车将一起飞驰,听听都兴奋。她和很多市民一样来回地走,而远处是静静的日落,景致特别美,“那时相机还不普及,若换作现在,就是妥妥的网红拍照打卡地了。”

  1992年4月,杭甬高速杭州彭埠至萧山宁围开通,浙江省最早的一段高速公路,里程7公里多,后来很多人都用“7公里”来代指这一段。

  后来,沈女士学了车,每次从彭埠上沪杭甬,走过钱江二桥,“还是会想起当初的兴奋。”钱江二桥之后,钱塘江上的桥一座接一座地建了起来,“但是再也没有一座有钱江二桥当年开通时全城出动的盛况。”

  第一代收费员

  这座收费站承载他们的青春

  “开通之初,小车很少,偶尔能见到夏利、拉达。”第一代收费员鲁建峰说,“要是看到桑塔纳,就像现在的人看到法拉利一样,会兴奋一下。”

  1996年,鲁建峰从收费员岗位换到了安全保畅部门。现在,他已经是省交通集团杭州管理处运行管理分中心的主任。

  他回忆道,刚到安全保畅部门的时候,这里有一支省内最早的高速公路车辆施救专业队伍。钱江二桥没有硬路肩,一旦发生事故,通常是很难上去清障的。“我们通过技改创新,推出了各种清障施救中需要用的方法、工具,大大提高了施救作业效率,一次出车就可以解决多项施救难点。”

  鲁建峰说,比如通过利用机械的“巧力”,拖车就能把侧翻的车辆翻正后拖离。在大雾天、冰雪天保畅方面,措施也一步步在升级,从最早的工业盐到融雪剂、到环保型融雪剂,再升级到引进吹雪车,在提高清雪效率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沪杭甬高速车流量大,为了提升司乘体验,他们都千方百计确保这条路遇道路管控时能“最晚关、最早开”。此外,保畅队伍还采用人工+电子巡查相结合的方式,实时观察路面能见度,配合高速交警及时实施道路管控或“带路”通行,确保雾天行车安全。就是这样一支施救专业队伍,年复一年保障着高速公路的安全畅通。

  49岁的徐文莲,在这里工作了22年,“这可是承载着我整个青春的地方啊。”她说。

  现在在杭州收费站里,她是资历最老的一线收费员了,扎着马尾的齐刘海,她还是面带收费员标志性的微笑。

  “1998年,我生完孩子后,就成为了收费员。”徐文莲说,她的家就在收费站附近,再加上她丈夫是一名高速交警,她觉得这份工作再合适不过了。

  那时,高速收费员这份工作算得上是香饽饽了,可谓是层层筛选。徐文莲说,从入职第一天起,她始终记着这句话:只要一进入收费亭,就以最好的姿态迎接每一辆过路的车。

  小到收费亭里物品如何摆放、收进来的现金如何保存,大到如何礼貌地向司机解释收费标准、如何提升服务质量……徐文莲说,收费站的同事们都自发要求做到最好。

  对收费站服务质量的苛求,让杭州收费站在广大车主里的口碑很好。

  徐文莲至今记得,2000年春节发生的一件暖心事。“那天是大年初一的清晨,我刚接班不久,有一辆从上海方向驶来的小轿车。收费前,我冲车主道了声‘新年好’,没想到车主竟然向我递来了一个红包。”徐文莲说,红包里有20块现金。

  “我们不能收红包的,车主硬要给我,实在推辞不了。”这个红包,徐文莲最后上交给了收费站,但她一直记得这个红包。“这是对我工作的认可啊,我很自豪的。”

  未来改建提升

  期待“杭州的门面”焕然一新

  除了自己对杭州收费站满满的回忆,这些年徐文莲和同事们在收费站里也见证了杭州的快速发展。

  老一代收费员刚开始上班时,每天经过收费站的车辆主要以长途客运车、货车为主,私家车很少。

  2002~2004年,车流量逐步上升。收费站里也越来越忙。“最忙的时候,我一天要接待上千辆汽车。”有时候徐文莲一个8小时的班上下来,回家沾上枕头就能睡着。“基本上下班就回家睡觉,醒来再去上班。”她说。

  直到这两年,随着ETC和在线支付的普及,徐文莲才感觉工作稍微轻松了一些。不过,目前的车流量依然很大,每天4.5~5.5万辆。

  对于杭州收费站的搬迁,徐文莲一点儿也不意外。“杭州要办亚运会了,这个杭州的门面肯定要焕然一新的。”她说,她一直在关注沪杭甬高速杭州市域段的抬升工作。“未来会越来越好,我很期待的。”


钱江晚报 新闻 a0004 陪伴我们走过28年
这个“杭州东大门”要换新
2020-04-28 20775250 2 2020年04月2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