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1版:封面

文章导航

浙江考古“前浪”传说

上图:岳庙(分别摄于2005年、1921年前)
下图:王士伦在杭州调查石窟造像
手绘图为湖州飞英塔内石塔立面测绘图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二任所长王士伦去世22年后,两个孩子开始整理他的手稿。

  100篇论文,12本专著,女儿王牧精选了47篇论文集结为《王士伦论文集》,今年将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前些日子,她在阁楼上又发现了一叠爸爸手写的业务自传。

  20世纪20年代,考古学作为一门近代科学传入中国,至今已有百年。浙江考古,如今已成为浙江文化的金名片之一,考古和文物,和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生命体验密切相关,它的生命力在今天越发凸显,我们熟知的良渚文化,甚至成为一个世界级IP。浙江考古的一代代工作者,没有后浪拍死前浪,如今的第四代考古人继续走着“前浪”的道路,担负起构建、保护、研究、传承浙江大历史的重任,从未止步。

  那么,它的过去是怎么样的?

  一叠偶然发现的手稿,让我们找到了一个在搜索引擎中,在历史讲述中“消失”的所长,可以揭开浙江文物保护开创期那些少为人知的往事。

  王士伦,他一生从事浙江地面文物的研究和保护,参与、主持浙江省一至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评定,抢救了一大批文物古迹。

  胡庆余堂有价值吗?百年古村落要保护吗?那些没有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古迹,要不要重视?这些问题在70年前已经提出。

  王士伦等浙江文保事业的先辈学人所面对的,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历史横断面,每一个面上,还有各自发展的系列,如经济史、科技史、农业史、文化史等等。历史的遗物和遗迹从表面上看是死的,它等待着人们重新发现,疏通经脉,发现关联、意义和秩序。

  时代呼啸着如火车滑向远方。

  什么是时代?不同行业的人,在各自的领域定下了坐标,让我们可以回头去寻找,他们曾经砌起的台阶,点亮的灯光,对照自己。

  上月底,浙江省印发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

  如今,人们对文物保护的认识,已远远高于70年前。

  但请记住,有这样一代浙江文物考古工作者,他们曾在夜空中摸索寻找那颗北斗星,用脚步丈量历史的脉络。

  历经千年的历史文脉,在我们身边延续,时光的桨声浪影中,我们依然可以找到他。 本报记者 马黎


钱江晚报 封面 a0001 浙江考古“前浪”传说 2020-05-10 20812573 2 2020年05月10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