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友群里,医患守望相助
七次流产的她又迎来了新希望
品牌:守望新生 含义:产三支部在“一支部一品牌”的活动中,在抓好全体党员学习、服务、教育、廉政、创新、和谐等方面工作的同时,将“守望新生”的理念贯穿于活动始终,重点加强对母婴的关爱和有关疾病的深入研究,以保障新生命的顺利诞生,为医院创“双一流”建设助力。 |
宝宝出生后,将照片做成台历,一年365天都能看到,这是很多新手儿爸妈干过的事儿。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产科三支部“温馨角”,也放着两份自制的宝宝年历和月历。但上面不是医生护士的孩子,而是复发性流产患者艰难生下的宝宝。
年历上,宝宝们的照片排成一颗大大的爱心;月历上,宝宝出现在自己出生的月份里。他们有的是单独的大头照,有的是和妈妈的合影,都绽放着最温暖的笑脸。
每年,浙大妇院产科三支部党员们都会接诊大量复发性流产的孕妇,这些孕妇往往要付出常人无法想象的代价才能成功生育一个宝宝,所以这些都是无比珍贵的新生命。
产科三支部书记、产三科主任罗琼告诉钱报记者,这份沉甸甸的礼物是一位有心的患者组织制作的,它时刻提醒着支部党员“不忘初心”,也是支部品牌“守望新生”最好的注解。
浙大妇院复发性流产患者有一个病友群,里面既有全国各地前来求医的患者,也有产科三支部的医护人员。患者们互相交流经验,医生、护士则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解答各种问题。
群主是一个年轻妈妈,几年前她也是一个复发性流产患者,接受治疗后成功生下了宝宝。此后,她就热心地搭建了这个平台,帮助其他还没有走出困境的孕妇。那两份暖心的年历和月历,正是她张罗着制作的。
产科三支部党员陈钦清也在群里,她有着双重身份,既是提供专业指导的医生,也是曾经的复发性流产患者。身份的特殊,让她和患者之间多了一份羁绊,还带出一段意想不到的缘分。
去年年初,陈钦清第一次怀孕。她平时身体健康,年龄也不大,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会很快就迎来新生命。但一个月后,她莫名其妙地流产了,几乎没有任何预兆。
作为一位产科医生,她常年接触复发性流产的患者,对这个疾病再熟悉不过。但真正降临到自己身上时,她才发现它如此陌生,也如此可怕。
好在不久后,陈钦清又怀孕了。产检中发现了一些指标存在异常,立刻对症治疗。那段时间,陈钦清的同事习芳芳和陈原都感受到了她的焦虑,“神经紧绷,偷偷哭过好几次。”“经常去做B超。”“不敢停药,主任说可以停了都不听。”
最后还算顺利,陈钦清成功生下宝宝,很快回归工作岗位。现在门诊看诊时,她会主动把这段经历分享给情绪不好的患者,比讲任何大道理都有效,“患者不一定听得进去医生的话,但她们会特别信任跟自己遭遇一样的人。”
陈钦清孕中晚期时,40岁的患者王女士(化名)也怀孕了,这是她第8次怀孕。复发性流产治疗常用的肝素一支近50元,产妇根据情况每天用1~2支,所以每个月就要1500~3000元,这还不算上其他的医药费。
陈钦清生产后,家人自费帮她购买的20多支肝素还没有用完。她想着,放着也是浪费,不如送给治疗中的患者。正好习芳芳了解王女士的情况,就帮忙牵线搭桥,“我本来说寄到她老家的,运费我们来出。但他们觉得免费拿药已经够不好意思了,坚决不让我们出运费,最后是一个来杭州看病的老乡带回去的。”
现在,王女士还在老家安胎中,胎儿情况还算稳定。浙大妇院产科三支部的医护们盼望着,下次见到她就是她生产的那天。 本报记者 张冰清
本报通讯员 孙美燕 魏安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