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生活,就要互相妥协
本报评论员 陈江
关于装修,你最怕什么? 以前有“三大怕”:怕遇见黑心装修公司;怕高价买到劣质装修材料;怕出了问题投诉无门。现在又多了一“怕”——我的婚房是父母装修的。
据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客户端报道,近日,一位杭州小伙上网吐槽父母的装修,140平米的房子父母花了40多万元装修,准备给他当婚房,小伙子嫌丑不愿入住,“这婚房我不要了!”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评论,网友们一起调侃“辣眼睛”的父母装修,合演了一出生活情景剧。
有一种装修风格,叫做爸妈牌装修,看到了开头却猜不到结尾。不少人发现,成年之后,自己和父母的最大分歧竟然是装修。网上也时不时会有网友盘点各种奇葩装修,什么爸妈装修的背景墙、爸妈装修的卧室、爸妈装修的吊灯,还附上各种实景图片,让人看后哭笑不得。
审美趣味的所谓代际差异是显而易见的。都说三年就有一沟,如此说来,孩子与父母之间要隔着七八条沟了。这种差异,除了观念上的分歧外,最让人啼笑皆非的就是审美上的差异了,孩子喜欢的父母往往不喜欢,认为太华而不实。而父母喜欢的呢,孩子又认为太土,太没有品味。于是吵成一团,谁也说服不了谁。
事实上,这种因代际差异而形成的分歧,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学概念,而是社会文化意义上的概念。一个个特定年龄段的个体,由于共同经历重大历史事件或是社会文化潮流,具有了相似的价值观、文化态度和审美趣味。由这一些人构成的群体与不同社会背景下成长的下一代人,具有文化价值和生活方式上的差异与隔膜。对于许多事物,上一代认为美的,在下一代眼里不过尔尔,甚至可能是丑陋不堪的。这在一个文化趣味日益多元的时代,并不奇怪。
在这样的共识下,再来看装修与父母产生的差异,表面上是风格分歧,实质是价值观与生活方式上的不同。出于实用的考虑,父母装修,多半会建议封阳台,这样可以增加室内利用面积,必要的话还可以用于储藏;年轻人则不然,喜欢阳台敞开,或者做成休闲区域,绝对不封窗,而这在父母眼里多半是不会过日子的表现。其实这有什么关系呢,就算实用第一,情趣也可以第二的嘛。
同一个世界,同一对父母。一起生活,也许就是妥协与被妥协的过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大抵如此。房子是用来生活的,装修不过是一种生活场景。至于装修风格,父母住为主,听父母的;孩子住为主,按孩子喜欢的来。退而言之,爸妈能够出钱出力的装修,这样的生活场景,也许此生唯一。过后,有些牵挂在心底盛开,永不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