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2版:小时·大健康

别人都是赤条条来到人间
唯独他还带着样“东西”

两家医院多学科高难度的手术救治
让伴生巨大肿瘤的小生命闯过了人生第一道关

  “别人是身体上长个肿瘤,他是肿瘤上长了个身体。”这是畸胎瘤患儿壮壮(化名)艰难来到这个世界时,手术室的医护们对他的第一印象。

  这个说法毫不夸张。壮壮出生时重2.2公斤,而瘤体包含液体部分重量接近3公斤,体积也远超胎儿。

  不久前,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和浙江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医生们一同为壮壮母子做了一台惊心动魄的手术。壮壮从母体离开后,肚子上还连着“救命”的脐带,医生就切下了他身上的巨型畸胎瘤。

  孕期,瘤子比胎儿长得还快

  手术,在脐带血供氧下完成

  壮壮来之不易,是爸爸妈妈苦盼多年才有的“珍贵儿”。孕20周时,妈妈产检发现宝宝的屁股上长了一个瘤子。当时,产科专家建议继续观察,等到宝宝出生进行手术即可。

  哪知道,转眼到了五月初,宝宝32周了,B超发现瘤子非常“巨大”,瘤子的体积已经超过宝宝。这个“巨大”的瘤子需要大量供血,妈妈体内的营养和氧气通过脐带输送给宝宝,却被大肿瘤“瓜分”一大半,宝宝心功能各项指标受到了严重挑战,出现心室增大、心功能不全的表现,生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5月3日,浙大妇院专家团队紧急联系浙大儿院肿瘤科专家,并成立了一个微信群,一同商讨对母子俩的救治计划。

  5月6日早上8点,浙大儿院肿瘤科、麻醉科、整形科、新生儿科、护理部的八位专家都在浙大妇院“集结完毕”。

  8:30,妈妈被推入手术室,产科医生为妈妈进行剖腹产。

  10:02,宝宝娩出。宝宝和妈妈以仅70cm长的脐带相连,宝宝一半身体趴卧在妈妈身上,另一半身体在产床边缘,由两位产科医生牢牢托住,保护脐带——宝宝的生命线。

  宝宝一经娩出,麻醉医生立即为宝宝戴上指脉氧监测、体温监测,超声科医生给宝宝上了经胸TEE,实时动态监测宝宝的每一次心跳和心脏泵血等功能。宝宝自妈妈肚子娩出后体温容易下降,在实时体温监测下给予干燥铺巾、纱布覆盖。

  就这样,脐带里输送的氧气和两个手术团队共同守护着妈妈和宝宝,在两个医院几十个医务人员的“保驾护航”下,宝宝的手术开始了。

  10:05,浙大儿院肿瘤科副主任王金湖和主治医师贺敏开始为宝宝手术。王金湖小心将肿瘤从宝宝身体上分离下来,动作格外轻柔,以免影响脐带的供血。稍微用力,超声机器上就会发出心跳报警的声音。

  手术室内有十几号专家,却只听到仪器滴滴答答的声音。每个人都凝神屏气、严阵以待,等待救援的“接力棒”传到自己手上。

  大约20分钟后,巨大的肿瘤被成功切除。

  出生第二天就不用呼吸机

  和其他宝宝一样能吃能睡

  切除肿瘤后,儿科医生团队将壮壮转移到隔壁的手术间,麻醉手术专家为他气管插管、动静脉穿刺。完善监护后,浙大儿院整形科岳晓洁医生还为他进行皮肤的整形缝合。壮壮的伤口很大,伤疤横贯左右两半屁股,岳医生细心为他缝合,希望未来外形也能更美观一些。

  11:30,壮壮在浙大儿院NICU林慧佳副主任医师的护送下,通过先进的新生儿转运车转往浙大儿院。

  当天,壮壮在浙大儿院NICU接受治疗,并使用了呼吸机辅助呼吸。第二天,壮壮可以自主呼吸,并且可以自己吃奶了。一周后,壮壮恢复很好,转到肿瘤病房。

  如今已出院的壮壮虽然还未满月,但爸爸妈妈看着他和普通宝宝没有什么不同,“能吃能睡,感觉长得挺快的。”每天电话里,壮壮爸爸都会向救治的医生报喜。

  浙大儿院肿瘤科副主任王金湖说:“胎儿也是一个生命,就算得了肿瘤也有机会治愈,千万不要轻言放弃。若发现胎儿患肿瘤,建议到浙大儿院初步会诊和评估,我们根据情况会给家属一些合理建议和指导,并与产科专家一起制定救治方案。”

  本报记者 张冰清 本报通讯员 王雪飞 孙美燕


钱江晚报 小时·大健康 a0012 别人都是赤条条来到人间
唯独他还带着样“东西”
2020-05-29 20907681 2 2020年05月2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