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3版:人文读本·文化故事

还记得吗?孤山这处草坡
放过鹿放过羊

我们用
童年的记忆
回应
这座城市

上图:儿时的林岗骑在孤山的“羊”上。图片由林岗提供
下图:“鸡毛信”雕塑群藏在孤山草坪深处

  如果要在杭州找出一处童年打卡地,而它在几代人的记忆里都有点不一样,有这样的地方吗?

  有。它就是相邻孤山后山路的一处有坡度的大草坪——

  在50后60后的记忆里,这里有一群梅花鹿的雕塑;

  在70后80后的记忆里,这里有一群绵羊和一个手持红缨枪的英雄少年,讲述了一个鸡毛信的故事;

  在90后00后的记忆里,这个草坡上似乎什么都没有,反而是周边有许多抽象的雕塑……

  为什么会这样?

  在杭州市雕塑院院长林岗看来,这并不奇怪——承载着很多人童年回忆的城市雕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随着年月更迭,进行着重新整理,而最后,它将构成一座城市的记忆。

  60后70后童年里的孤山

  都有一群可爱的绵羊

  对于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00后、10后来说,天南海北的距离,不过是一条一秒即达的微信。

  如果问他们,知不知道“鸡毛信”是什么东西?他们可能会一脸茫然。可如果换成是60后、70后,回答可就丰富了,那是他们从小就听的故事,出现在电影里、连环画上,还有孤山草坡上的那群绵羊……

  糖糖,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我一直想不明白,一封鸡毛信是怎么藏在绵羊尾巴里而不被敌人发现的。我爬过孤山的羊后,就搞明白了。”

  《鸡毛信》,1954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讲述了儿童团长海娃给八路军送鸡毛信的路上发生的故事。信上粘着三根鸡毛,代表这是一封非常紧急的信。送信路上,海娃被敌人拉去带路,为了保护这封信,他把信拴在了绵羊的尾巴下边。

  从西泠桥进入孤山公园,沿孤山后山路往东,在清雪庐和苏曼殊墓之间,有一处宽阔的大草坪,一直铺到山坡。山坡上是一片茂盛的植被,留有一个豁口,里头就藏着这组雕塑群——主角“海娃”一副小战士的打扮,站在一块高耸的岩石上,手握一根红樱枪,眼神坚定地看向前方。绵羊们则围绕着他站立的那块岩石,我数了数,总共有十头羊,有一头还藏在海娃身后。

  我拍了照片,拿回来给办公室的几位70后、60后看,一位70后很肯定地说,“移过地方了,以前羊都在下面的草坡上。”另一位凑过来一看,也附和,“是哦,以前春游,我爬绵羊,滚下来是直接摔到草地上,换成现在这个地方,肯定要摔得痛死了。”

  但林岗的回答很肯定,“没动过,绵羊以前就在草坪上面的山坡上。”他认为,可能是雕塑群周围的植被以前没那么茂盛,在很多人孩童时代的印象里,群雕坐落的位置更开阔,所以记忆出了点偏差。

  对60后、70后来说,孤山的几处大草坪一直是儿时年年春秋游的固定打卡点,而拥有“鸡毛信”群雕的这处大草坪更是所有小朋友的最爱。当老师讲完“鸡毛信”的故事,一发出“自由活动”的指令,同学们就会兴奋地冲向山坡上的这十头羊。

  “羊还蛮大的,一般能骑上三个女生。”我的70后同事说,这块大草坪至少会有五六个班级在这里扎寨休息,所以“班级越早到达,我们抢到羊的几率就越高。”

  羊群躲进密林深处

  知道“鸡毛信”的也越来越少

  可是,看到我拍回来的雕像群照片,身边一位经常带着孩子去孤山玩耍的妈妈却表示,从未注意过。

  “这个草坪我不知道经过多少次了,没想到上面还藏着一群羊?”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岳庙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告诉我,这组群雕创作于1967年,来到孤山公园已有约半个世纪。

  这几十年里,它成为许多杭州人的童年回忆,包括林岗在内。

  林岗也有这么一张骑在“羊”身上的照片,摄于上世纪70年代初。当时,只有五六岁的林岗跟着在浙大美宣队工作的父亲去孤山写生。父亲对着风景认真描摹,而跟在一旁的林岗,最喜欢的就是在“羊群”中穿梭攀爬。

  “有一天,别人给我拍了一张照片,我骑在羊上,对着镜头笑。”林岗说。

  “在那个年代,城市的游乐设施还比较少,羊群这样适合小孩攀爬的城市雕塑,本身就带着让人亲近的功能。当然,现今我们也更强调对雕塑的保护意识了。”林岗说。

  就这样,栩栩如生的羊群成为小朋友们爬上爬下的乐园,羊背在岁月中也变得越来越光滑。

  2012年初,岳庙管理处对雕塑群进行了修补和刷白处理,修复了多年来的磨蚀和残缺。但在孤山公园里,它的存在感却越来越淡了,很多人经过这块草坪时,都没注意过它。

  “雕塑总是体现着时代的诉求。上世纪60年代,‘鸡毛信’的故事人尽皆知,它就代表着那个时代的潮流,所以当它出现在孤山公园,很多人喜欢。而现在,‘鸡毛信’的故事离时代语境越来越远,所以它也就藏进了草坪密林深处。”林岗说。

  而城市的雕塑总是与时代旋律同频共振的。比如,在绵羊到来之前,这处孤山草坡是属于一群梅花鹿雕塑的,与孤山林逋梅妻鹤子的故事也很相符。

  雕塑是城市的烙印

  回应着这座城市的每个时代

  林岗还记得,跟父亲出去写生时,经常被教导观察公园里那些雕塑。“他说,你看,每一只都是不一样的。”

  许多年后,林岗成为了一名雕塑家,一生与刻刀为伍,为杭州这座城市增添了许多景致各异的雕塑。

  “雕塑与城市的关系,就像空气与植物一样密不可分。杭州的雕塑散落在城市的不同角落,以串珠成链的方式,托起了这座城市的气质,将杭州的历史文化外化出来。”林岗说。

  很多杭州人应该都记得湖滨一公园曾经有一座“美人凤”雕塑,有10多米高,但在数年后悄然消失。“‘美人凤’被搬走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但我认为最根本的,是它没有文化根基,与杭州的气质不符。这个创意是从征集中选出来的,与杭州的历史人文关联不大,市民对它自然也就不会有过多的感情。”

  和“美人凤”黯然离场的命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武林广场的“八少女”雕塑。1984年建成的这组“八少女”,在2012年因武林广场地下商场的开发,暂时搬离。但市民对这组雕塑的感情很深,强烈要求恢复。后来,“八少女”又回到了老地方。

  林岗还记得,2002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启动,一批充满西湖文化元素的雕塑陆续出现在了西湖边——《金牛出水》《李泌凿井》《惜别白公》《钱镠像》等等。这些雕塑与西湖、与这座城融为一体,成为杭州新的文化名片。

  “雕塑是城市不同阶段的烙印。比如21世纪初,我们创作的《英语角》雕塑,竖立在六公园里。上个世纪80年代,那里曾是杭州最大的英语角,非常具有时代特色。这座雕塑,就是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特征。”林岗说。

  近几年来,在杭州城里,现代风格的雕塑频频出现,在孤山就能找到好几座,其中有一座雕塑通体白色,以镂空的石头来呈现“白云”的意象,与孤山公园的碧草蓝天相得益彰。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为杭州留下了太多的诗文和故事,令后人高山仰止。而雕塑以重新整理的方式,将这些历史脉络具化,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铺陈开来,看似各不相干,其实遥相呼应。

  如林岗所说,雕塑是一座城市文化品格的再现和代言。“我们用雕塑的方式,回应着这座城市,回应着自己的童年。”

  岁月更迭,小时候骑着“羊群”听着“鸡毛信”故事的孩子,长大后带着孩子又来到这里。孤山下,西湖边,一路走过,一路诉说,城市的记忆就此传承。


钱江晚报 人文读本·文化故事 a0003 我们用
童年的记忆
回应
这座城市
2020-05-31 钱江晚报2020-05-3100017;钱江晚报2020-05-3100016;20905718|;钱江晚报2020-05-3100018 2 2020年05月3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