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产妇曾欠下浙大妇院200元医药费
50多年后,她的孩子们想这样来偿还
欠两百元,还两万元
感恩半世纪,恩情何止百倍
本报记者 张冰清 通讯员 孙美燕 文/摄
孙兴梅和戚玉香 |
两位老人为医院送上锦旗,医院的工作人员也带了一个装满口罩、清凉油等医药用品的“健康包”送给他们 陶熙文/摄 |
戚玉香当年的病案信息卡 |
“没有妇保,就没有我母亲,没有我们姐弟三人。感恩院长,感恩医生,感恩所有的医护人员。当初没有钱治病,医药费经历了多次减免。父母一直记得这份恩情,生活好一点后,省吃俭用也要拿出钱来做好事,不知道两万元够不够?钱是小事,恩情和歉意实在太深太深!”
不久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收到了一封长长的电子邮件。杭州的孙女士称,母亲曾在1964年初因难产住进浙大妇院,出院时欠下了一笔医药费,多亏医院和政府的多次减免才摆脱困境。
现在,她想替父母报答这份恩情,用两万元偿还当年医院主动减免的200元。
难产三天三夜奄奄一息
危急时刻转到浙大妇院
6月1日,钱报记者和浙大妇院的工作人员一道来到孙女士父母位于滨江区长河街道的家中慰问两位老人。
当年的产妇戚玉香已经83岁,灰白的头发扎成两条长长的辫子,背微微有些驼。老伴儿孙兴梅,93岁,说起话来条理清晰、口齿清楚,完全看不出已如此高龄。
两位老人目前膝下有两儿两女,这几年家里新添了两个曾外孙,享尽天伦之乐。但正如孙女士所说,如果母亲当年没有被抢救回来,那这一大家子的命运都将被改写。
孙女士说,去年开始,父亲频繁地提起一段往事,嘴里总是念叨“感谢妇保的院长和医生,什么时候把钱给还上”。在她的询问下,一段尘封了近60年的往事才浮出水面……
孙爷爷一口萧山话,听不懂萧山话的人大概只能听懂“廿块洋钿”、“借了30块”之类的数字,这是他熟记于心的账目。戚奶奶在一旁安静地听着,难产时她奄奄一息,已不记得抢救的经过。
那是1963年年底,仅五六平方米的稻草屋里,27岁的戚玉香因为胎位不正,经历了3天3夜的痛苦都没有把孩子生下来,逐渐失去意识。连当地经验丰富的接生婆也束手无策,只能把胎儿拉出,引发了产妇大出血和感染。
难产后,她被送到长河卫生院治疗了半个月,但没有任何起色。孙兴梅记得,妻子全身浮肿,肚子胀得像个皮球,排尿十分困难,长时间处于昏迷状态。这时,正好一个懂医的表舅来拜年,看到这副情形,建议赶紧送省妇保抢救!
三个人轮流挑担走了三小时
却差点因没钱无法入院抢救
省妇保在哪里?远不远?怎么走?现在,滨江是杭州重要的高新区,与其他主城区无缝连接。但在上世纪60年代,长河镇还隶属萧山县,隔着一条钱塘江的乡下人对省城大医院一无所知。
钱更是个大问题,正月里到哪里去借钱?孙兴梅拿出家里全部积蓄20元,又四处借了30元。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他怀揣着50元救命钱,在两个青壮年邻居的帮助下,抬着自制的简易担架上路了。
三个男人踏上了钱江一桥,一路走一路问,终于在9点多到达省妇保。
医生看到风尘仆仆赶来的萧山病人,立即投入抢救,并吩咐先去交50块钱。交了50元,邻居帮忙抬过来,吃饭怎么办?回去路费怎么办?正值青黄不接季节,家里还有幼儿,接下去怎么生活?
正在孙兴梅发愁时,一位院长正好经过。医生叫住了院长,汇报说病人病情非常严重,不救的话估计活不过当天,但是家属没有钱。院长听完毫不犹豫地说:“救命要紧,先交30元。”
正是“救命要紧”这4个字,戚玉香顺利入院手术,脱离了生命危险,并在省妇保住了两个月,医院并没有因为他们交不出住院费而发出逐客令。
经过医护人员的悉心治疗,她恢复得很好,一年半年后还生了个女儿,之后几年又生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他们的小儿子从小立下志向从医,现在已经是主任医师了。
多次减免还是欠下200元
多年后女儿想替他们还两万元
出院时,孙兴梅收到了一笔750元的账单,这笔当年的巨额医药费像一座大山压住了这个家庭。
他自己年轻时腿病严重,经常无法正常劳作,妻子大病初愈,家里还有幼儿、老人,一家人日子过得紧巴巴,根本没什么闲钱。
出院后的头几年,医院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派人到家里结账。全家人省吃俭用、东拼西凑才攒下150元。考虑到他们的家境,当时的萧山县政府4次出面打证明,一共免了400元,医院也主动减免了200元。
去年,孙女士从父母口中得知此事,深感歉疚,“我在银行工作,银行处理一笔坏账是很严格的,所以我想医生和院长不但救了我母亲,同时也给他们自己惹了很多麻烦,真内疚啊。”
写给医院的邮件里,她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不知道那个院长有没有因此吃苦头,减免的钱是不是院长和医生垫付的。如果他们还活着,请找到他们,转达我们的深深歉意和感恩,如果不在了,也请找到他们的子女,转达我们的深深歉意和感恩。”
当天,医院工作人员特地带了一本医院周年庆出版的书,翻阅里面医院老建筑、老院长的照片给老人看。可惜两位老人视力都退化了,只依稀认出矮旧的住院楼,指不出当年那位院长到底是谁。
浙大妇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吴弘萍告诉钱报记者,由于年代久远,医院只找到了戚玉香当年的病案信息卡,病历资料已经查不到了,“推算起来,当时的院长是刘天香,副院长是陈玉华、游绍立,都已经离世。其中刘天香院长和她的家属还在2010年捐资设立了刘天香奖,专门用于激励年轻医师认真工作、刻苦学习,迄今已经有9名医生获得该项奖励。”
虽然无法亲自向当年的院长道谢,但孙女士还是希望做点什么来回馈这份恩惠,她在邮件里写道:“依着这块土地上老百姓的虔诚与吃苦耐劳,滨江区长河的生活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他们依然非常节俭,想把所有的给孩子。感恩妇保救了我母亲,没有妇保的救死扶伤,也没有我、妹妹和弟弟三个。父母一生,受到许多恩惠,所以他们想把这份恩惠回馈给大家。”
浙大妇院党委书记、院长吕卫国听说这件事以后,深为感动。他多次委托工作人员向孙女士和她的父母表示感谢,但婉拒了补偿款。最终,双方决定一起在医院栽一棵树,用来纪念这份令人感动的医患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