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了一款APP,每天拍拍自家垃圾桶能赚积分
这款“垃非”,嘉兴南湖区的农民都爱用
本报记者 朱丽珍 文/摄
农户忘记拍照上传,清运员可以补录 |
垃圾 清运车 |
垃圾中转站很干净 |
垃圾 焚烧发电 |
陈琴是嘉兴南湖区新丰镇竹林村人,前几天,她拿出手机,到村里的垃圾分类积分兑换超市,用积分兑换了一箱洗衣液、一箱抽纸和几瓶酱油、黄酒。这些积分,都是她每天扔垃圾赚来的,“一年的油盐酱醋不用愁了。”
扔垃圾还能赚钱?
是的。因为他们都有安装一款“垃非”APP。
嘉兴南湖区有4个乡镇4.2万农户,4万多户都安装这款APP。这是一款专用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手机软件。对于很多像陈琴这样的村民来说,每天对着自家分类好的垃圾桶拍一拍,就能赚取积分,这个积分就是钱,可以去超市兑换商品。
从源头分类,到中端收运,再到末端处理,就这样,南湖区的垃圾通过这款APP,实现了分类投放、收集、清运、处理、资源化回收等全流程数据化。
本报记者 朱丽珍 文/摄
源头分类
垃圾分得好,几乎一天净赚5毛
行走在竹林村,道路两旁青杉绿竹,满目所及皆是江南美景。
以前,这里可是养猪大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猪圈,污水、垃圾,引来无数虫蝇。经过几年整治改造,村庄摇身一变成了“网红村”。这个摇身一变,变得可不太轻松,尤其是涉及到每家每户的垃圾分类。
2018年5月,南湖区推行农村垃圾分类,最初采取的办法,是让村民将分类好的垃圾,统一投到投放亭进行处理。干得累,效果也一般。当时,嘉兴市南湖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副局长陈军、区农水局农村生活垃圾监管站副站长方超等人到处考察学习,想借鉴一些优秀经验。4个月后,就有了这个APP。
在竹林村,每户人家门口都有两只垃圾桶,一只为绿色的易腐垃圾,一只为灰色的其他垃圾,盖子上还有一个对应的二维码。
每天,村民只要按照规定分类投放,并拍照上传到系统后台,就能赚取30分的积分。经后台审核,符合分类标准的,还能再赚20分。一天50分,相当于5毛钱。
另外,像玻璃瓶、牛奶箱等可回收物攒起来,通过APP预约上门回收,也能转换成积分。
“算下来,还有各种月奖、季度奖、年奖,一个农户现在最高一年能拿500多元,每天正常拍照上传积极参与的,也有两三百元,这还不包括村里的活动补贴。”竹林村党委书记陈云华说。
有了实实在在的奖励,村民参与度大大提高。南湖区共有4.2万户农户,如今4万多户已用上“垃非”APP,并建立了45家农村“垃非”积分兑换商店。
中端收运
白墙黑瓦的垃圾房,地面都能印出人影
源头管理,只是垃圾分类的第一步,怎么中转也是垃圾分类的关键环节之一。
在南湖区的乡镇,农户家门口的垃圾,都由清运员上门收集,统一运往村里的垃圾中转房。每次收集垃圾后,清运员都必须对着垃圾扫码拍照。如果农户忘记扫码上传,清运员也能进行补录。
竹林村口有一处独立的仿古建筑,就是2019年上半年投入使用的垃圾中转房。
说是垃圾中转房,但白墙黑瓦,倒像是一处景点。虽然天气炎热,但几乎闻不到垃圾臭味,看不到一只苍蝇。
走进中转站,屋里摆着70多只半人多高的垃圾桶,整整齐齐,瓷砖地面几乎能印出人影;门口水泥地上,有大片未干的水迹。专管员管师傅说,他要及时清洗,将照片上传“垃非”后台。
“我们还特地在中转房设置了清运员和专管员的休息室。”南湖区农水局农村生活垃圾监管站副站长方超说。
末端处理
有一台神器吃进去垃圾,吐出来清水
在南湖区,每一样垃圾,都有指定的去处。最值得一提的是,南湖区有一种餐厨垃圾处理“神器”,吃进去餐厨垃圾,吐出来符合排放标准的清水。
在新丰镇农贸市场,占地20平米左右的“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站”里,一台易腐垃圾微生物处理机正在工作。这台机器每天能处理垃圾0.5吨,耗电8度左右,用水1.5吨,低成本解决餐厨垃圾。像鱼类、肉类等快速分解的垃圾,处理只需要2—4个小时,含长纤维的蔬菜、水果皮等,10—20个小时也能分解完毕。南湖区农水局农村生活垃圾监管站工作人员刘源介绍,整个新丰镇农贸市场有52家商户,沿街店面18个,每天产生的餐厨垃圾,只需一台机器就能解决。
2019年9月试运营以来,这台神器将餐厨垃圾降解成了无机盐、二氧化碳和微小的有机物,废水直接排入污水管道。“每个月都会对排出的污水进行检测,看起来就和清水一样。”这样的垃圾处理神器,在南湖区8个试点投放了13台,所有数据纳入“垃非”APP监管。
“垃非”APP把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每个环节都纳入了数据化管理。“垃非”这个名字,即是“垃圾·非也”的缩写,包含了将垃圾变废为宝的寓意。
采访中,工作人员透露,其实“垃非”还有一个寓意:它与英文“Life”谐音。
做好垃圾分类,乐享美好生活,大概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