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8版:新闻

20年来第一次出门,“蔡文姬”就来杭州

一级文物《文姬归汉图》昨开箱点交中国丝绸博物馆,“丝绸之路周”将在6月19日开幕

《文姬归汉图》,右边第二位骑马的就是蔡文姬
工作人员在为展品开箱

  工作人员戴着口罩,戴上白手套,从木箱里稳稳拿出《文姬归汉图》,放在铺了宣纸的大桌子上。“蔡文姬”第一次从吉林来到了杭州。

  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丝绸之路周”即将在6月19日开幕,两个重磅大展“一花一世界”和“众望所归”这几天也在布展中。昨天,几件一级文物进入展厅,正式开箱、点交。钱报记者也在现场探班开箱。

  “一花一世界”展览中,有一件重磅文物,就是这件绘画作品《文姬归汉图》,吉林博物院藏,一级文物,镇馆之宝。

金代绘画精品

20年来第一次出门

  蔡文姬归汉的故事,大家应该很熟悉。

  公元195年,蔡文姬在汉末动乱中被掳入匈奴,207年,曹操将她赎回。这幅画,描绘的就是在风沙中,归途之中的片断。

  从一个印着“易碎”的大木箱里,工作人员开箱,像慢动作回放一般,取出一只匣子,再层层打开白色填充包装,一幅画卷,静静躺在匣子里。

  吉林省博物院副研究馆员王舒羽和工作人员戴上白手套,慢慢开卷,国丝的工作人员站在一边,查看画卷的保存情况,拍照,并做文字记录。

  画卷展开,画中第二个骑在马上的人,就是蔡文姬。

  她头戴貂冠,身着未解的胡装,足蹬皮靴,双手持缰,挺直身腰,目光凝视前方,归心似箭;向后飘动的发带和衣巾,英姿飒爽,风尘仆仆。

  除了马头左右两名胡兵夹马而行外,中间一丛士人,驱马随文姬之后。

  前面一位头戴帻巾、手持团扇者,可能是曹操的使节;旁边一人伏于马上,勒马者似为匈奴的官员;其他5人情态各具,但都藏头缩身,似在躲避扑面寒风。

  画面的前后都各有一兵卒偕行,前一汉人肩上倚托着汉家的圆月旗,为画面添几分意兴;后一胡人右手持鹰,似乎正在追赶队伍。

  画家没有画背景,只画了12个人,却让人马上看出,他们是在风沙中前行。

  王舒羽说,金代的绘画流传得非常少,所以这幅作品特别珍贵,也是金代绘画中的精品。它很少外出借展,只在2000年借展过一次。

  这次来杭州,也是它20年来第一次出家门。

《文姬归汉图》

流传有序

  中国丝绸博物馆国际交流部副研究馆员罗铁家,以及叶芳芳负责点交,拍照、记录。“这里有一点白点。”罗铁家凑近查看,拍照,请叶芳芳登记。

  “应该是当时留下的。”王舒羽说。

  所谓“当时”,有一个故事。这幅作品怎么来的?

  《文姬归汉图》随着溥仪来到了长春,溥仪藏于自己放国宝的伪满皇宫“小白楼”里。1945年,画作流落民间。

  1962年,吉林省博物院在一个市民家里征集到了它。当时,画挂在一位老百姓家里,用来盖灰尘。“所以上面特别脏,灰尘污渍很多,我们请故宫博物院的老师傅清洗过一次,颜色变淡了一点,这是比较遗憾的地方。但颜色淡了之后,更加凸显出线条的美,所以清洗不影响它的价值。”王舒羽说。

  为什么借这件文物来杭州?这次的展览,就围绕“丝绸之路”这条路上的故事展开,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说,这幅作品见证了丝绸之路早期的来往方式。

  《文姬归汉图》可以说流传有序。

  画的前段,有万历皇帝的两印,后端书款处有“万历之玺”。再看,有乾隆皇帝亲笔题签:宋人文姬归汉图。

  怎么是宋人?这里又有一个小故事。

  “文姬归汉图”的名字,是乾隆给取的,画家是宋人,是他当时的判定,认为此画是宋画。

  但是后来,郭沫若先生重新做了考定。

  如果你到时候来看展,请注意画的左上方署款:祗应司张()——“张”后面这个字漫漶不清。郭沫若释为“瑀”。而“祗应司”,是金章宗泰和元年设立的机构,宋代没有。所以他判定为金代绘画,流传至今已800多年。


钱江晚报 新闻 a0008 20年来第一次出门,“蔡文姬”就来杭州 2020-06-17 20988196 2 2020年06月1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