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圆两公里内的1293个车位都盘活了
城市大脑帮忙,去市一看病停车不再难
本报记者 杨茜 通讯员 张颖颖
市一医院附近路口的停车引导牌 |
市一医院门口“即停即走”牌子——限停3分钟,自动抓拍 |
看病一刻钟,找车位、排队却花了一小时。这样的尴尬,相信很多人去大医院看病都遇到过。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一医院)地处繁华湖滨商圈,毗邻西湖,是杭州市属最大的三甲医院。在该院所有非医疗投诉中,近50%的内容和停车困难有关。
“你能想象吗?最夸张的时候,从浣纱路到学士路、孝女路,七八十辆车排队等着进医院,我们看着也心焦。”副院长胡炜说。
2019年夏天,转机来了。利用硬隔离划出来的进入医院专属车道被拆除,市一医院成为利用城市大脑以及智能化停车管理系统试点单位,实施“时空挪移、资源共享”停车方式,方圆2公里以内的公共车位都被盘活了。
本报记者 杨茜 通讯员 张颖颖
现场:医院门口不再有排长龙现象
市一医院东一门是车辆进出口,靠近浣纱路。沿路一侧是非机动车道,偶有几辆汽车打着双跳灯停在车道上。
门口有两块指示牌,一块是“即停即走”的牌子——限停3分钟,自动抓拍;另一块是电子显示屏——除显示医院所剩车位,还有工联、湖滨银泰所剩车位数据。
下午2点多,门口的车流量挺大,但仍疏通得挺好。一名协警和三名保安维持着秩序。
“我看前面的车进去了,怎么把我拦下来了?我也是来看病的。”一辆银色轿车打着右转灯,被拦在了医院东一门,车主好奇地问。
个头挺高的尚福权,弯下腰凑近:“前面的车能进去是因为正好医院里空出一个车位,边上湖滨银泰、工联还有车位,很近的。”
车主看着前方高高竖起的摄像头,只能将车开走。
尚福权作为医院保安,每天除了维持正常秩序,很大一部分精力要花在规劝排队的车主,并解释前因后果。
大部分车主还是很理解的,会另寻车位,也有个别车主很固执,不过,“停留超过3分钟,车辆就会被拍,会被罚。”
尚福权说,这是任何一项改革必须经历的阵痛期,平时工作量的确大了些,但医院门口不再有排长龙的情况,刮擦事故也减少了。
曾经:医院车位全供患者,仍未解决问题
浣纱路是很多司机能避就避的一条路。
浣纱路全长1.2公里,有省妇保、省中医院、市一医院3家三甲医院。曾经的拥堵“盛况”,很多人历历在目。
医院就诊高峰期在早上7点至10点,这个时段周边交通处于“亮红灯”状态——设置的硬隔离等候区内,平时滞留车辆可达70辆,排队最长达350米,平均等候时间90分钟。“运气好点的车主一等几十分钟,最长排队能等2小时,患者病都看好了,家属车位还没找到。”尚福权说。
以前,找不到车位的车主,会试着去附近小路里找,学士路因此被堵得水泄不通。住在思鑫坊的宋大伯深有感触,“附近有三家医院,去医院的车主往往很心急,经常变道、刹车,很不安全。”宋大伯说,由于家门口太堵,去解百、吴山这些地方得从长生路绕一大圈,至少多了2公里。
很多人把矛头指向医院。
“我们也很冤枉呀。”胡炜一声叹息。
市一医院1923年建成,现在的一号楼是2001年落成的,配上了两层地下车库,加上路面车位,共有127个。20年前私家车拥有量和如今没有可比性,况且如今日常门诊量已近1万人,其中近一半是外地病人。
为了提高患者的就医满意度,医院只能牺牲医务人员的车位。院内车位全部供患者使用,医院在平海公寓租了120个车位,还有部分湖滨银泰和嘉里中心的车位,实行错峰停车。“职工2600人,加上实习和进修的,有时候达到4000人,车位不够,附近的车位不可能完全为我们所用,我们只能根据具体情况抽签。”胡炜说,很多医生是把车停到很远的地方,再走路过来上班的。
即使这样,依然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接着是专用通道开辟,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出现了占用车道情况,私家车各种插队各种口角,浣纱路拥堵情况变本加厉。
改变:盘活附近车位存量,为我所用
怎么办呢?
盘活附近的“存量”,是解决停车难问题的关键。
2019年6月,市一医院成为城市大脑的最大受益者。通过城市大脑,摸清了市一医院500米半径圈内4个停车场(市一医院、工联、银泰IN77C区、平海公寓)的1293个泊位,相较原127个车位,多了十倍。
路边设立了8处引导牌,当医院内泊位满时,引导车辆根据引导牌提示的车位数量、行车路线,快速到达周边停车场;线上通过“浙江预约挂号”APP,为挂号者推送就诊停车温馨提示,提前引导至周边泊位。
变原来的等候车道为即停即走缓冲区,恢复正常通行功能,使错配的资源归位。
到去年国庆节,市一医院的停车难题得到初步解决。
市一医院还率先实现了智慧停车的先离场后付费功能。开车离场,收费系统自动从绑定车牌的线上支付程序上结算停车费,这大大节省了时间,提升了车位的周转率。
“我们从上海过来的,只能开车,还担心车子停不了。现在看来,也不那么困难。”一个来看病的大姐说,她的丈夫很快找到了一个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