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肿瘤科医生
我和老公、老爸一起“战”癌
本报记者 吴朝香
凌晨4点,带着老公的CT片等一堆检查结果,坐在杭州开往上海的火车上,康丽(化名)一路落泪。
“那个时刻是有些绝望的。但除了硬着头皮扛下来,又能怎么办?”坐在咖啡馆里的康丽,面对钱报记者回忆起10多年前的那一幕,内心非常坦然。
康丽是一位肿瘤内科医生,遇到那些绝望的病人家属,她会说:我也是肿瘤患者的家属。这句话曾让很多病人家属微微怔住。
两年内,康丽的老公和父亲先后确诊癌症,“我接连打了两场硬仗。”
正是有了这段经历,康丽有时会把那些崩溃的病人家属拉到自己的诊室,让他们躲在里面大哭一场,“哭过了,擦干眼泪再出来。”
她怕:
女儿的记忆里永远没有爸爸
康丽是省内一家三甲医院肿瘤内科主任中医师。 2010年,康丽36岁,女儿此前一年刚刚出生,她和老公的工作也都进入上升期,对她来说,生活平稳而充实。
那年11月份的一天,老公对她说,“我最近吃东西,嗓子总是感觉被卡牢,要喝口水冲一下,才能下去。”
康丽心里沉了一下,作为一位肿瘤科医生,她直觉这不对。老公的检查结果让康丽悲喜交加,悲的是食道两处都有肿块,非常隐蔽,并且有淋巴转移,属食管癌中晚期;喜的是转移并不严重,范围不大,也没扩散到骨头等更棘手的地方。
“我从来没想过我老公会得癌症,他身体一向健康,每周打球,每天跑步,我经常开玩笑,说他壮实得像头牛。”康丽来不及让悲伤蔓延,医生的理性推着她往前走,“我要确定他还能不能手术,对肿瘤患者来说,如果可以手术,生存的几率就会大很多。”
那天凌晨4点多,康丽独自坐上了去上海的火车,带着老公所有的检查资料,她去上海一家医院找外科专家问诊。
“上了火车,我就开始哭,停不下来。想了很多。”这个时候的康丽就像她曾经接诊过的很多肿瘤患者家属一样: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我会遇到这样的事?“我想到了最坏的结果,也明白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我最难受的是我的女儿还那么小,她对爸爸都还没印象。如果她爸爸不在了,她的记忆里将永远没有爸爸。”
她对老公说:
你要争气,争取吃到女儿的生日蛋糕
生活给你关上门,有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康丽从上海的专家那里得到一个好消息:可以手术。她选择在杭州的医院为老公手术,“离家近,方便照顾。”
康丽的第一场战争开打了。她工作的地方距离老公治疗的医院一个小时的车程。她把女儿交给父母带回老家,婆婆来帮她照顾老公,她上班结束就驱车来轮换:白班就晚上陪护,晚班就白天陪。
“最难熬的就是睡不好觉,晚上陪护,他打营养液,两个小时换一次,要时刻盯着,不能安心睡。”
她只能见缝插针眯一下,天亮了,就去上班。
老公的治疗持续了一年,康丽也就这么坚持了一年,她没有因此请假。“医生真的太忙了,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个岗位都有自己的事情,请假了,你的事情就没人做。大概那个时候还年轻,也能撑住。”
作为肿瘤内科的医生,康丽参与了老公的治疗。
2006年,康丽曾去南京进修过肿瘤病人的营养支持。“临床见过很多恶性肿瘤病人都出现营养问题,营养跟不上,身体支撑不住后期的治疗。当时想解决这个问题。”
她没想到,自己的老公是第一个整套使用她所学的营养支持的病人。
老公手术之前,康丽就让他服用营养液,手术时,她特意要求医生为老公做了空肠营养管。
“手术切除部分食管和胃,他不能正常进食,消化吸收也受限。我们就打入营养液和各种流食,营养液每天打6瓶,浓度、温度、流速都要随时调整。”康丽说手术期间,老公的体重没有像其他患者一样减轻,反而增重了三四斤,这对她是莫大的鼓舞。
出院后回家,康丽的老公开始自主进食,意外来了。
“他自己吃了一小碗面条,喝了点水,晚上就出现咳嗽,发热到39℃多。”半夜,只能再次住院。
康丽的老公在医院里住了三周:抗感染,营养支持。
那三周,她精神紧绷,她怕他熬不过去。“那时候距离我们女儿生日很近了,我对他说:你争气点,争取吃到女儿的生日蛋糕。”
陪爸爸检查前
她带他出国旅游
老公的确很争气,女儿生日前出院,慢慢恢复了正常的饮食。随后,放化疗一步步跟上,情况渐渐稳定。
康丽用一年的时间打赢了这场战争。其间的压力只有她自己懂,她唯一一次情绪的宣泄就是那天在火车上的痛哭。平时每天像陀螺一样运转,忙到她连感受压力的时间都没有。
不过,康丽来不及庆祝老公的重生,因为新的战争来了。
“我爸在我老公生病前一年,就出现吃饭打嗝的情况,我让他做胃镜,他一直不去做。我老公确诊后,他曾出现过血便,但当时我完全顾不过来。如果家里有两位肿瘤患者同时治疗,你能想象吗?受不了。”
2011年 康丽带着爸妈和女儿去济州岛玩了一周。
“我爸当时已经70多岁,我怕他们以后没机会出去玩了。对我来说,放松一下,又要打仗了。”
父亲的检查结果,康丽是有心理准备的:胃癌晚期,腹腔转移,无法手术。
因为老公的事情,康丽有了经验,也冷静很多。她为爸爸选择了放疗方案,治疗有序进行。
“我爸在我老公身上看到了希望,他相信我。”爸爸治疗前,康丽为快3岁的女儿选择了托儿所,又搬家到老公的单位附近。“他可以上班了。但饮食休息各方面都要注意,离家近,午饭可以回来吃,也能午睡一下。”
生活上一切的大小事,她都安排妥当。
康丽是幸运的,爸爸的治疗效果很好,配合她制定的营养支持方案,老人没有出现什么特别的不良反应。
又是一年,父亲的病情趋于稳定。
她会把病人家属带到诊室
让他们大哭一场
爸爸和老公的病没有压倒康丽,反而让她找到了做事的方向。她所有的研究都围绕胃癌、食道癌、肠癌患者的肠内免疫营养支持进行。
康丽收集了50例胃癌腹腔转移的病人,使用当初对父亲的治疗方案,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想攻克这个难题,因为我知道这对病人来说多可怕。”
康丽的研究逐步开花结果,在业界小有名气,2014年,她被人才引进到省内一家三甲医院肿瘤内科。
成为肿瘤患者家属的康丽更加体会到患者和家属的不容易,“更懂他们的喜怒哀乐了吧。”
采访康丽的时候,有位男性患者拿着锦旗来表示感谢,“你救了我。”
旁边一位女性胃癌患者说,“她对我们像家人一样。”
她让患者感动,不仅因为医术,大概还有那种“真心为你着想”的态度。
“我是外地医保,暂时不能用,每次开药,她都会考量一下,给我选性价比最好的那种药。”女患者说。
康丽遇到过很多情绪崩溃的患者家属:因为患者病情加重,因为治疗无望,因为巨大的经济压力。有人默默流泪,有人当场哭晕倒地。
“我会把他们叫到我的诊室,关上门,让他们痛痛快快哭一场,我就在旁边,给他们递纸巾。哭完了,擦干眼泪再出去。”康丽经历过这一切:哭不解决问题,但这种发泄能让人缓解,“找个地方发泄完,然后去解决问题。”
46岁的康丽非常满意现在的生活。10年过去了,乖巧的孩子马上要读中学了,老父亲依旧健康,老公的事业也很成功。岁月静好、家人都健康,对她来说,没有比这更好的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