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的温暖,在于它不嫌弃任何人
本报评论员 高路
6月24日傍晚,山西阳泉市图书馆闭馆之际,天降暴雨,数十名读者希望留在室内避雨,但被保安驱赶。“是不是这雨下到12点,你们就在这待到12点?”保安反问一名读者。保安生硬的态度引起了大家的反感。
据澎湃新闻报道,6月28日晚,阳泉图书馆发布情况通报称,24日下午,图书馆按正常时间进行闭馆,但安保人员对馆外下雨的情况考虑不周,并与在馆避雨的读者发生口角,该做法确实不妥,未考虑制度刚性与人性关怀之间的平衡。
根据该通报,当天,安保人员延迟闭馆至17时50分待雨渐停后,才进行清场闭馆措施。也就是说,其实当天安保人员已经考虑到了下雨天这个因素,为读者行了一点方便。可是为什么仍然让人难以释怀?一个原因是做得还不够,人们出馆还得淋雨。其实留个躲雨空间给读者就行,并不影响图书馆的闭馆操作。
正如大家所说,如果到点闭馆对安保人员来说是必须要执行的刚性制度,那么在特殊情况时,作出特殊的安排,这也应该是制度的一部分。图书馆是否对在这样的极端天气中如何管理欠缺考虑呢?如果有这样的制度安排,又何至于让安保人员面临制度刚性和人性化关怀之间的艰难选择。
城市图书馆的形象应该是温暖宁静安全的,是值得依赖的。下雨下雪是生活中的常态,不应让读者狼狈出行,这是图书馆在建馆之初就应考虑到的问题。
这几天也有一家图书馆引起网友关注。湖北农民工吴桂春在东莞打工17年,由于疫情影响,吴桂春原本工作的鞋厂停工,无奈之下打算返乡。离开之前,他来到东莞图书馆退读者卡,忍不住在留言簿上写下了对东莞图书馆的眷恋与不舍。
经过十几年看书学习,只有小学文化的吴桂春已经能够阅读较为艰深的大部头书。图书馆对他而言,不仅是个学习的地方,更像是一个不离不弃的朋友,陪着他度过在异乡的17年岁月,是他漂泊生活的一个港湾,在这里他能找到与这个城市的联系。
图书馆在城市里是非常特殊的存在。它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它有舒适的环境、丰富的精神粮食,决定了它不止是个读书的地方,还兼具着城市客厅、心灵驿站的功能。每个捧起书本的人,无论他是打工者或者学生,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在这里都是平等的,都是被尊敬的。
想起每天上午8时,那些守候在杭州图书馆门前等候开门的流浪者、拾荒者。杭州图书馆从不拒绝拾荒者,相反还为他们提供了诸多便利,唯一要求是“把手洗干净”,所以它被一些人赞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
如此不难理解,为什么个别图书馆的冰冷生硬的面孔让人失望。看看大众对图书馆的期望,再看看那些做得比较好的图书馆,阳泉图书馆真的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