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你在马路上看到绿马甲了吗
滴滴货运杭州上线
本报记者 陈婕
身穿绿马甲的滴滴货运小哥忙着装货送单 |
“这是我今天的第二笔订单了,车费挣了100块钱,再加上奖励,收入还是很不错的。”穿着“滴滴货运”马甲的师傅小张一边说,一边忙着装货送单。6月23日,滴滴货运在杭州正式上线,许多人在杭州马路上看到的绿马甲就是滴滴货运小哥。
作为首批运营的两个城市之一,滴滴货运的情况怎么样?记者赶到了位于城北的建华五金机电市场看了看。
起步价28元
市场商户们是下单大户
早上8点,刚赶到沈半路,还没走进市场,就被车来车往的热闹景象惊呆了。建华市场的停车场出入口,车辆已经排起了长队。
记者注意到,市场中的空地上,除了包括滴滴货运、货拉拉以及快狗打车等互联网平台货运车辆之外,还停着不少私人的面包车,在市场商户附近等单。
“今年之前生意一直都不错,受到疫情影响,今年开工晚了,但是目前订单回暖情况还行,每天订单在30单左右。”杭州峥嵘建材的老板娘汤大姐告诉记者,自己在市场里打拼超过15年,主营产品包括电线、电缆和管道等。从一个十多平方米的小店做起,现在成了一个面积超过百方,有10多个员工的商户了。
汤大姐说,在互联网货运平台出现之前,这些面包车是商户们的首选,而这几天滴滴货运试运营,据她了解,几乎所有商户都用上了平台发单。
“平台操作起来方便,接单也快,师傅也能搭把手帮忙搬搬货物。”老板娘笑着说,更关键的是,市场里的面包车50块钱起步,滴滴货运是28元的起步价。
在市场里主营窨井盖的90后老板小余告诉记者,对做生意的人而言,这是基础设施。“只要你开店你就得用,而且送货成本远低于自己跑一趟的成本。”
记者打开滴滴出行APP看了看,在货运界面下,有小面包、中面包、小型平板、中型平板以及4.2米货车几个选项。
以小面包车为例,计价规则是这样的:5公里以内的起步价是28元,超过5公里另收分段价,其中5至25公里2元,25至30公里2.8元,30至50公里2.5元,50至80公里2.2元,80公里以上2元。显然,滴滴货运主要面对的是同城的短途运输。
“你看,今天从建华市场到钱江新城的康都紫轩小区,运完一趟后刚回来,又有一单了。”一位货运师傅满载着PVC管道、窨井盖等材料的货运车,略显费力地在市场里拥挤的干道上穿梭。他告诉记者,自己做这一行两年了,昨天一天自己跑了7单,跟网约车司机相比,听起来自己的单量并不多,但是货运强度大,主要订单都是各大市场里的商户,偶尔也有一些搬家订单。“每一单的收入也更高,而且每单还有额外的接单奖励。”
师傅告诉记者,滴滴货运是抢单派单结合的模式,没有设立会员费,而是每笔订单收取适量的信息服务费,开通账号就有12分的货运分,如果违反平台规则会被相应扣除货运分,若至0分,司机账号会被冻结并解除合作。
杭州成都首日订单破万单
互联网货运平台谁会站稳C位
滴滴货运第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里是今年6月8日,彼时,“货运”频道悄然出现在滴滴出行app里,瞬时引起讨论。到了6月13日,滴滴宣布之前打call活动中成都和杭州两地的呼声最高。6月23日,滴滴货运在成都和杭州两地上线,首批上线服务的货车司机共有8000多名。
隔天,滴滴货运通过官方微博发出海报,公布了其首日的成绩单:“2020.6.23 杭州&成都上线首日订单突破1万单”。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落地“实战”货运业务,对于滴滴而言,并非盲目。虽然从“运人”到“运物”,看起来很魔幻,但深入探寻就能理解,都是四个轮子的生意,有一定的互通逻辑,更关键的是,货运市场足够广阔。
前瞻产业研究院曾研究分析同城货运市场规模,结果显示,我国同城货运量从2014年~2019年连年呈上升趋势,从15.5亿吨增长到了20.5亿吨。2019年中国零担货运市场的规模为1.1万亿,2020年将达到1.45万亿。
另一方面,由于货运行业高度分散、车货匹配效率低下,货车资源闲置和浪费的现象也较为严重。加上货运交易环节以当面和电话交易为主,交易不标准等行业痛点不断显现。
互联网货运平台的出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以上行业痛点。货拉拉、快狗打车都高举着“货运版滴滴”的大旗切入市场。
公开资料显示,货拉拉成立于2013年,截至2020年3月,业务范围已覆盖286座中国大陆城市,并在东南亚、印度、南美洲开通了19座城市,平台月活司机44万,月活用户达600万;而快狗打车业务截至2020年1月末,也已覆盖了6个国家及地区、346个城市的超2000万用户,平台注册司机也超过350万名。
尽管互联网货运行业发展前景较好,但行业竞争也较为激烈,一些平台已相继倒下,如神盾快运、速派得、蓝犀牛等。此外,与客运相比,货运的标准化相对复杂,路线、时间、货物类型、重量体积、车型需求以及司机的经验程度、可信任等存在着较大差异化。
作为新入局者,滴滴货运的步子走得并不算快,但在前浪面前,不管从管理问题还是信息技术问题,滴滴入局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未来的行业格局,还需要市场给出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伴随着行业之间的越来越没有边界,巨头们的你追我赶只会更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