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9版:小时·有风景的思政课

文章导航

浙水院学子重走钱塘江诗路

寻源头活水
看小康浙江

实践队着汉服朗诵诗歌
下姜村老支书讲历史
李祯老师讲课

  本报记者 郑琳 通讯员 裴新平 李祯/文 郑泽龙/摄

  8月5日,在衢州开化钱江源的叮咚泉水声中,一次特殊的社会实践正在进行。来自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的“弄潮儿实践队”从钱江源头出发,循着钱塘江诗路,吟着历朝历代诗歌,走访桐庐严子陵钓台、淳安下姜村、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等地,在盛夏探寻“两山理论”和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走诗路细看全面小康的浙江风景。诗路之行也成了一堂充满诗情画意的思政课。

  诗路上要看两种颜色

  绿色和红色

  古木参天,竹影溪涧,一踏进开化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同学们就被眼前的这片净土洞天所震撼。

  “三贤鼎立名师友,衢江万古身潺湲。”浙水院经管学院团委书记李祯老师借着宋代赵汝腾的诗,抛出一个响亮的问题:“这里的生态何以保持得如此之好?”

  滔滔江流,始于源头。同学们在走访中得知,当地人为了保护母亲河的生态,自发放弃传统伐木业、 关停污染企业。“以前我们这里看起来很穷,但是藏了很多宝贝,山清水秀、天然氧吧比什么都贵。”当地的村民自豪地告诉大家。

  十多年来,钱江源所在地开化,正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论”,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才将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如今,开化是全国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一,是美丽浙江先行区、生态经济示范区、“两山”重要思想试验区。

  “绿色”造就了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红色”则成为钱塘江诗路上筑梦的动能。

  实践队的成员们在淳安下姜村,就感受到了这样一种梦想的力量。

  刚进村口,大家就隐约听到远处传来的童谣声:“土墙房,烧木炭,有女不嫁下姜郎。农家乐,民宿忙,游人如织来下姜……”

  下姜村69岁的老支书姜银祥在村历史展览馆给大家上了生动的一课:“总书记当年联系我们下姜村,4年里可以说走遍了下姜村的山山水水和角角落落。”

  实践队员们到下姜村中走了走,一座座田园村居更让大家感受到这里是梦开始的地方。当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回家乡,把老宅改成民宿,将美丽风景变成了蓬勃的经济。

  从淳安西南一个僻陋的小山村,到现在的全国生态家园建设先进村、浙江省文明村;从大部分年轻人外出谋生,到大家乐于返乡创业就业,下姜村实现了从“村口”到“窗口”的蜕变,这也让同学们感触良多。

  胡钫同学表示:“习总书记提出的‘群众利益无小事’‘心无百姓莫为官’‘小康是惠及每个人的小康’是一项项实际行动,建沼气、派指导员、党员分片联系群众等,哪一件都能看得见、摸得着。”

  山水中要立两种自信

  文化自信和窗口自信

  “潇洒桐庐郡,严陵旧钓台。江山如不胜,光武肯教来。”一身风雅汉服,一首千古绝唱,在桐庐严子陵钓台,实践队的成员们“穿越”千年,面朝秀美富春,吟诵潇洒桐庐,引得不少游人驻足围观。

  中国范仲淹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董利荣老师闻诗乘船而来,结合桐庐历史文化为同学们现场讲课。

  董利荣老师告诉同学们,到桐庐要了解“三独”:一是富春江小三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二是这里有富春江和分水江,具备得天独厚的两江交通优势;第三就是独一无二的严子陵钓台。自南北朝至清朝,这里曾有1000多名诗人、文学家来过并留下2000多首诗文,可以说是钱塘江诗路上非常重要的一笔。如今,钱塘江诗路沿线正深挖文化宝藏,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实践队重走诗路的压轴环节放在目前国内唯一的海塘遗址博物馆——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原浙江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浙江省钱塘江文化研究会会长胡坚将在今天下午与浙水院的师生、江干区的青年代表共话钱塘江文化。

  钱塘江自古以“钱江潮”闻名于世,这天下奇观的背后,却承载着钱江两岸人民与潮搏斗、筑塘围城、治水开发的悠久历史。古海塘是杭州钱塘江河口两岸平原的御潮屏障,正是有了海塘的拱卫才成就了“钱塘自古繁华”。

  “走诗路,走浙江,我们要在多重磨练中开阔视野、提升能力,不断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来,弘扬出去。”陈子清同学说。

重走钱塘江诗路

能帮年轻人挺起精神脊梁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就是要培养青年大学生做一名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文化与大自然相融相生,文化是抹不去的记忆,文化让人生学会感悟,高校组织青年大学生重走诗路,能够帮助年轻人立好“主心骨”,挺起“精神脊梁”,当好文化传播者。

  ——原浙江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浙江省钱塘江文化研究会会长胡坚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素来重视文化育人,又具有水文化育人的特色,学生们从大一到大四,有一个“知水-亲水-爱水-护水”的进阶学习过程。今年恰逢“两山”理论提出15周年,浙江着力推进四条诗路文化带建设,我们带着青年大学生重走诗路,就是让文化自信的种子在青年学子心中生根发芽,让大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提升“窗口”建设的青年担当。

  学校多年来致力于搭建校园思政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桥梁,推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政课建设的深度融合,引导鼓励大学生走进基层、走进群众,了解国情、省情、社情、民情,不断创新形式,把思政课上到田间、地头,上到学生的心头。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党委副书记吴小英

  今年,为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水院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激励水院青年大学生投身我省“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建设”,学校团委组织二级学院团委和师生共组建近百支实践团队奔赴全省各地,围绕疫情防控、诗路文化、“两山”理论宣讲、基层服务、“真善美”寻访、返家乡社会实践、红色筑梦双创实践、民法典宣传、水法宣传等主题,持续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暨“双百双进”活动,让青年大学生在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生动实践中成长。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团委徐涛


钱江晚报 小时·有风景的思政课 a0009 寻源头活水
看小康浙江
2020-08-07 钱江晚报2020-08-0700015;钱江晚报2020-08-0700017;钱江晚报2020-08-0700019;钱江晚报2020-08-0700021;钱江晚报2020-08-0700014;钱江晚报2020-08-0700016;钱江晚报2020-08-0700018;21219616;钱江晚报2020-08-0700023 2 2020年08月0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