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2版:小时·体育

富阳常绿镇、萧山楼塔镇、诸暨应店街镇
原汁原味的农民篮球生态

“铁三角”互约
70年不变的球局

铁三角“篮球版图”
在次坞镇进行的诸暨市篮球联赛。杨新华 摄

  307省道富阳段有一个三岔路口,头顶的交通指示牌各自指向:常绿镇、楼塔镇和应店街镇。

  这三个分属于富阳、萧山、诸暨的乡镇,地理位置毗邻,民俗相近,乡村经济也有天然的密切关联。今天的“乡野篮球寻访”要讲的,是这里长达70年的“铁三角”农民原生态篮球。

  没有微信,不靠电话

  每年民间邀请赛都会如约而至

  去萧山楼塔镇楼家塔村采访,当地的老球迷楼灿乔和记者加微信,一看好友点赞:“哦,你采访过富阳常绿镇那边篮球队的老章啊,这么巧,今天下午,我和他就要讨论夏季纳凉篮球邀请赛的事儿呢。”

  今年的富阳萧山诸暨三地邀请赛,就放在了富阳常绿镇大章村,组织比赛的章柏钢给记者指路,“你从诸暨次坞下高速,经过楼塔,就到我们常绿了。”

  比赛当天晚上,现场来了上千观众,不仅仅有本地村民,还有从萧山诸暨赶来看球的球迷,把球场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了个水泄不通。类似这样在富阳、萧山、诸暨之间进行的民间邀请赛,仅仅在今年8月,就进行了好几场。

  追溯“铁三角”农民篮球交流的起源,要到上个世纪50年代。当时富阳常绿镇有一支由33人组成的独轮车运输队,日常的任务是把镇里出产的土纸、毛竹等山货通过码头运到萧山、诸暨。做完小买卖后,就与当地同样有篮球传统的村民约一场球。由于队员都穿草鞋,也称“草鞋篮球队”。

  现在50岁的村民杨建德,从小就听长辈们出去干活打球的故事。那时候仕坂坞生产石灰,要拉到位于萧山的凰桐船码头,摆渡过江送去萧山富阳等地,拉完货,就在当地以球会友。“听老人说那时候还是光脚的呢,有鞋穿也是那种三条轮胎拼起来的鞋子。”

  村里的篮球第二代杨国权今年已经75岁了,他告诉记者,那时候没有车,全是靠自己走路翻山两小时,去三四十公里外的萧山、富阳打球,“两三个镇能组织起七八十支球队,打淘汰赛,输一场就没得打了,不过我们经常能排进前八名。”

  通讯不发达的年代,农民之间是怎么约球的呢?

  原来各镇自己组织比赛,一年要有两三次,每次打比赛,都会提前约好下一次打球的时间。没有微信,也不靠电话,一个约定,风雨无阻。

  高铁时代

  篮球好友群又来新人

  诸暨向以篮球闻名,大大小小球赛不断,曾经以2199个球场、26460人同时打球,创造“同时打篮球规模最大”吉尼斯纪录,无论城里,还是乡镇,几乎所有男孩子都会打球。

  所以在各个乡镇组织篮球赛邀请队伍的时候,诸暨的球队特别受欢迎,也是这篮球“铁三角”中坚实的一环。

  曾经多次带队参加“美丽乡村杯”的63岁老球员杨孟耿告诉记者:“我们这里人人都会打篮球可不是说说而已,传到第八代,才初三高一的孩子,已经可以继承前辈的篮球衣钵了。每年过年村里自己组织比赛,不仅仅能拉出6支队伍,而且从20岁以下到60岁以上,能做到全年龄覆盖。”

  他告诉记者,当地的篮球赛从来不用请外援,“都是我们自己打的,外面的没我们自己会打。”

  不仅不请外援,就因为篮球,还让村里的人走出去有了更多的机会。老杨记得自己兄弟三人80年代的时候,拉泥去桐乡的砖瓦厂,正赶上那里比赛,替他们打了几场比赛,拿了个冠军,“对手是原来的桐乡县第二,当时那边条件好,人家队里全是耐克的衣服鞋子,当时耐克可是稀罕物,我们都光着膀子穿黄球鞋,他们还输给我们7分,把老板给高兴坏了。”

  现在,更多的村里年轻人因为篮球打得好被诸暨各个地方的企业招聘去,除了上班,还会加入企业的球队到处去打球,算是有用武之地了。

  时光流逝,昔日用来沟通三地的码头渡口早已停用,诸暨次坞的高速路口,成为了前往“铁三角”地区的必经之地,次坞镇也被拉进了这个篮球“好友群”,成为民间邀请赛的常客。

  次坞镇文化站文化员王淼钰介绍:“这里的各村都有自己的篮球队,逢年过节的时候组织球赛,拉出十几支队伍完全不是问题。”

  今年8月诸暨市篮球联赛的分赛场被安排在了次坞镇,在那个去往三县必须经过的高速公路口的边上,一个灯火通明、装修一新,甚至还带着些塑胶味的场地,成为了联赛的分赛场。场边高架桥上货车来来往往,高速公路的桥下篮球场上你来我往也是打得热闹。

  王淼钰告诉记者:“镇所辖的20个行政村、两个社区,每个村都有两到三个篮球场,都是灯光球场,大桥村体育公园里的这个篮球场,是今年7月底才落成的,算是最新鲜出炉的了,这次的诸暨市篮球联赛分区赛,算是这个篮球赛的处女赛了。”有了这么好的场地,当地老百姓约球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钱江晚报 小时·体育 a0012 “铁三角”互约
70年不变的球局
2020-09-01 21328764 2 2020年09月0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