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假参赛,是害不是爱
本报评论员 项向荣
据澎湃新闻报道,9月15日下午,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行政领导班子换届述职测评及推荐大会召开,李红良进行了述职报告,并“主动”提出辞去院长职务。早在9月7日,他已被免去模式动物研究所所长和模式动物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职务,武汉大学审计处还派出审计组,对李红良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李红良就是前不久因两个读小学的子女“茶多酚的抗肿瘤实验研究”获第33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一事受到质疑的孩子父亲。当时他回应:“我个人认为这次研究、申报都是符合规范的。武汉市科协调查一下午了,结果会公布的,恳请大家不要伤害孩子。”
但是,包括李红良任职的武汉大学动物实验中心的前同事在内的多位业内专家表示,这项需要解剖动物的研究由小学生完成,无论从专业操作角度还是安全考虑,都疑点重重。另外,知情人士透露,李红良与孩子的实验指导老师存在上下级关系,但李红良并未向公众披露这一点。
很多网友认为,李红良此次辞职,其中一个原因是孩子获奖被查一事。有人模仿李红良的口气讽刺道:“闺女别怕,要不是咱家跟诺贝尔家离得太远,你爸高低给你整个诺贝尔奖,区区一个喝茶抗癌又算得了什么?”
李红良两女儿获奖一事的真相如何,明眼人自然心里清楚。如今一些“神童”使用不公平的手段享受升学加分的事并不少见。只不过,这么做对孩子真有好处吗?专家普遍认为,科研应当鼓励,但小孩子的研究成果应符合个人发展规律,研究选题与过程不能由父母过多干涉决定。也有学者表示,如果自己的孩子的确对某个问题感兴趣,那他可能会帮助准备实验材料,引导小孩去做,但绝不会请自己的研究生去做或者做一些超出孩子实际能力范围的事情。何况,造假不可能造就真正的学术神童,让孩子从小耳濡目染“造假有好处”,这绝不是爱的表现。
另外,这么做对他人公平吗?科学家若利用自身职权谋取私利,包括作假为孩子争取加分,是对公共资源的践踏,也是对于其他没有资源的人的一种不公平,因为他占用的是国家科研经费。对于那些坚信科学精神、脚踏实地做研究的青少年而言,如此高平台的大赛都可以暗箱操作,公平又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