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战歌背后的那些人那些事
本报记者 陈宇浩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手稿复制品在辽宁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展出。 视觉中国 供图 |
扫一扫 歌唱家蔡大生 唱战歌给你听 |
有这样一首歌,它诞生于70年前,但在网易云音乐上的评论超4000条,至今每天都有新热评。
它,便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每当这段激昂磅礴的旋律响起,从30后到80后,几乎都能跟着哼唱起来。
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对于那段烽火连天、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而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就像是随时回荡在耳畔的背景音乐,让人无论身处哪个年代,都能真切感受到志愿军战士们昂扬的热情和钢铁一般的意志。
这首由麻扶摇作词、周巍峙作曲的歌曲背后,同样有着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隔空合作40年之后,直到1990年,两人才第一次见面,但一见如故,“就像多年的知心老友”。
70年过去了,这首战歌依旧鼓舞着无数中华儿女砥砺前行。
雄赳赳气昂昂
写在黑板上的誓诗
在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里,摆放着一张信笺纸,红色格子竖排列,上面是蓝黑色的钢笔字体,工工整整写着“雄赳赳,气昂昂……”这,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珍贵的创作手稿。
过去数十年间,满脸风霜的老兵,还有戴着红领巾的孩子,都会来这里,神情庄严地跟手稿合影。
时光倒回1950年,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受到了严峻考验。
年仅23岁的麻扶摇,是一位指导员。出征前夜,受到战友的感染,他把大家的誓言整理记录下来。第二天的誓师大会上,麻扶摇又将这段文字作为誓诗,写在了黑板上。
连队一位略懂些简谱的文化教员,简单地为这段誓诗谱了曲,没过几天,竟然全连都会唱了。
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
1950年10月的一天,彭德怀来给战士们做动员,他路过黑板时,停住脚步,念了起来:“雄赳赳,气昂昂……”念着念着,彭德怀转身问:“这是哪个秀才写的?”
有人应答:“是炮1师26团5连政治指导员麻扶摇!”
1950年10月23日,5连入朝时,队伍就是唱着这首歌,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后来有人告诉麻扶摇,之后连续一支支部队入朝,竟然都唱着这首歌,只是曲调不太一样。
指战员们的心声
一个时代的最强音
之后,新华社记者陈伯坚到5连采访,偶然听到有人在唱麻扶摇写的这首诗,觉得不仅意义明确,鼓舞性还特别强。
在他随后发表的战地通讯中,陈伯坚就引用这首诗作为开头,还把原来的“横渡鸭绿江”改成了“跨过鸭绿江”,把“中华的好儿女”改成了“中国好儿女”。
因为不知道作者是谁,陈伯坚只能在文章中作出说明:“这是记者在前线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听到的广为流传的一首诗。”
1950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这篇战地通讯,从而让这首诗被更多老百姓所知晓。
当时,有一个人也注意到了这首诗,那就是时任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的周巍峙,他用了半个小时,给这首诗重新谱上了曲子。
他还听取时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的建议,把“抗美援朝鲜”改为“抗美援朝”,署名“志愿军战士词,周巍峙曲”。
1954年,这首由周巍峙作曲、麻扶摇作词的歌曲,被评选为全国优秀歌曲,并获得一等奖,歌名也正式定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发奖前,辗转好久,大家才找到麻扶摇。词作者身份正式披露时,他已经回国。他谦虚地说:“词虽然是我写的,但都是来自当时指战员们的心声,也是全国人民的心声。就算我不写,别人也会写出来。不是我有多么高的才能。”
2000年9月,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50周年之际,两鬓斑白的麻扶摇来到丹东,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望着展厅里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手稿,他热泪盈眶,过往岁月在脑海中一遍遍回闪。
2019年,麻扶摇去世,享年92岁。在去世前两年,“志愿军战歌连”的全体官兵还给他写过一封信:“在志愿军战歌中,我们感受到您和您的战友们当年慷慨激昂、浴血奋战的意气风发,感受到一代代战歌连人斗志昂扬、不怕牺牲的坚强意志。”
简单易记好唱
穿越时空的金曲
回想那个年代,《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不仅在朝鲜战场回荡,在神州大地、大江南北也是人人传唱。按照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蔡大生的说法,“这应该是我成长岁月中,印象最深的三首歌之一”。
1958年出生的蔡大生,几乎是从懂事开始就会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它就是那个年代的金曲。”
在蔡大生印象中,广播和露天电影是当时他们听歌的“唯二”渠道,而生产队和学校大喇叭里播放次数最多的几首歌里,一定有《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从专业角度来说,蔡大生认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普及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歌词简单好记,“像我爸妈这一辈的人,也能理解,也能跟唱”;其次,行进式的曲风,2/4拍的节奏特别明显;以前不少孩子甚至会一边正步走一边唱,只要步点踏对了,几乎不会掉拍;还有,音域很窄,就在一个8度里,就算完全没有音乐基础的小白,都能唱得上去;更关键的是,歌里的精神足以持续激励每一代中国人。
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精神,至今都在激励着年轻人。B站上,网友们自发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剪辑的视频已经超过百条,最高一条播放量超30万,并有人评论“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向为祖国献身的先烈们致敬,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参考资料:
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李春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问世始末》;叶介甫《<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诞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