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滨六公园矗立着志愿军雕塑
那飞扬的身姿一直伴随我们
本报记者 陈宇浩 通讯员 郭楠
湖滨六公园的志愿军雕塑 视觉中国 提供 |
扫一扫 看骆宝根老人 与雕塑的故事 |
十月,天气凉爽,正是游西湖最好的季节。电动观光车悠悠地开过湖滨公园,车上的讲解声介绍着一座座路过的雕塑,有历史事件的,有古人的,也有今人的……
经过湖滨六公园时,有这样一座风格特殊的雕塑,吸引着很多游客前来瞻仰,特别是男孩子们,手握着玩具泡泡枪,与“他”合影。
那是一位年轻的志愿军战士,棉衣棉帽,昂首挺胸,右手握枪,左手握着子弹带,目视远方。
他身下的基座上,有一行字:“1954年,为纪念抗美援朝战争,在西湖湖滨设立一座志愿军雕像,以表现杭州人民的满腔爱国之情”。
如果再看仔细点,还能发现雕塑上刻着手写体的一行小字“程曼叔、叶庆文”。他们,就是这件雕塑的作者。
雕塑家和他的学生
共同完成了这个作品
这尊雄伟的志愿军雕像,高2.8米,宽1.6米,加上底座共高4.8米,严阵以待的状态仿佛他身后就是天寒地冻的前沿哨所。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1953年2月,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接到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筹)委托的创作任务——三件命题雕塑作品。如今矗立湖滨的《志愿军》就是其中的一件。
当时在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任教的青年教师叶庆文,和他的老师程曼叔,接下了这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程曼叔是留法回国任教的中国第一代雕塑家,他曾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助教。他带回了严谨的现实主义传统,在雕塑创作和教学上,都有丰富的经验。
叶庆文那时刚刚留校任教。他从小就对画画感兴趣,小时候,牛、羊、鸡、狗都是他的模特,他常去地里挖些泥块来做塑像。1947年,叶庆文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国立艺专(中国美术学院前身)雕塑系,当时国立艺专的校长是刘开渠(中国现代雕塑事业奠基人)。
做雕塑很苦,需要极高的耐心,有时候一个小小的人像,就要做半个多月。这样的考验,也让很多学生半途而废。
但年轻的叶庆文从未有厌倦情绪,反而充满了创造力。
南昌“八一”纪念碑的花岗岩大型浮雕、杭州湖滨六公园志愿军塑像、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内的毛主席塑像、绍兴鲁迅纪念馆鲁迅塑像……这些,都是叶庆文的雕塑作品。
整座雕塑最精妙的
是他的那一身披风
退休后的叶庆文,定居在杭州临平,2012年曾接受钱江晚报文脉专栏采访,记者马黎探望过他。
不大的屋子里,凡是能搁东西的地方,到处都是他的雕塑作品。老人介绍“这是我的夫人、大女儿、小女儿……”,每一尊像都是叶先生亲手做的。
他和我们提到了制作志愿军雕像的故事。为了作品具有真实性,叶庆文曾几次下到部队,在年轻的战士们中,反复挑选合适的形象。《志愿军》手握的是当年苏式冲锋枪,战士身穿的衣服、皮鞋、披风、弹夹、袜子,都找了很多实物作参考,都有据可查。
整座雕塑最难的,也是最精妙的部分,是战士的披风,静中有动。
制作的时候,程先生告诉叶庆文,“要把右边的披风做垂直处理,左边的披风交织地伸张开来,上大下小,好似雄鹰展翅,如果披风全往一边飘动,那股坚定的力量,就会减弱。”
在创作过程中,程曼叔让叶庆文放开束缚,大胆构思。从小稿的创作,到放大稿件制作的主要工作,都交给了他。
在做了无数个小泥塑稿之后,最后的定稿,既体现出朝鲜战场天寒地冻的恶劣气候,又显示了两位雕塑家细腻的雕塑造型语言。同时,也把保家卫国的志愿军战士气宇轩昂的英雄形象,完美地展现在了人们面前。
1954年,这座墨绿色人造石的雕像安放在湖滨六公园。几十年的风吹日晒,原本军绿色的塑像,很多地方变得破损斑驳。2003年西湖全景改造,雕塑也进行了铸铜翻新。而当时年近八旬的叶庆文,依旧亲力亲为,对质量严格把关。
湖畔的这位志愿军
早已生长在杭州人的心中
5年前,叶庆文老人去世了。但这座雕像,早已成为杭州的一道风景,永远生长在一些杭州人的心里。
据不完全统计,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浙江全省有100多万人报名参军。
其中一位,就是今年86岁的骆宝根,那场战争的亲历老兵。骆宝根的儿子骆寅告诉记者,老人家一辈子都乐呵呵的,即使当年在战场上,也总是很乐观。
1952年9月,骆宝根出国作战,直到1958年3月才回国。当年《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骆宝根所在的部队除了继续与朝鲜人民军守卫军事分界线北侧的防线,还帮助朝鲜进行经济和国防建设。
1956年国庆前夕,骆宝根第一次被批准回国探亲,正好赶上国庆节。集会游行结束后,骆宝根在湖边漫步。“当我在六公园第一次看到志愿军雕像时,心情特别激动。我当时想,志愿军还没有全都回国,塑像就已经造好了。”一种“最可爱的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虽然不懂雕塑艺术,但骆宝根觉得塑像特别逼真,“那杆枪,正是当时我们部队装备的苏式冲锋枪。”从此,这座志愿军雕像,长久地留在了骆宝根心中。
200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0周年,当年7月27日,刚成立不久的杭州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三分会,邀请一些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人,带着他们的第三代,在志愿军雕像前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
骆宝根跟战友们一起,敬献了花圈,回顾了烽火往事,还一起高唱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如今,每当骆宝根伫立在这座雕像前,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就会浮现在脑海,听力已减退的双耳,仍隐约可闻“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战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