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7版:小时·人物

杭州湾湿地公园有一对“神仙眷侣”

他们每天观鸟、采种、收树叶,做着诗意的工作,还是小有名气的“土专家”

扫一扫
读有故事的他们

  本报记者 施雯 通讯员 贾兴焕

  杭州湾湿地公园的体量,在华东地区是最大的,它是东亚-澳大利亚候鸟全球迁徙路线的重要站点。

  湿地鸟类博物馆的裙楼门口,挂着国家林草局杭州湾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和野生动物监测站的牌子。在这里工作的,是来自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以下简称,亚林所)吴明博士领衔的四位博士。

  站里的日常管理,包括野外采样、野生动物监测,以及后勤等工作,则由两位本地村民朱小红和许夏娟夫妇来完成。他们的工种是实验辅助工,365天全年无休,守护着家门口的“地球之肾”——杭州湾湿地。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这对“神仙眷侣”的故事。

  幼儿园老师爱上蛋糕店师傅

  17年前一起到湿地工作

  虽然“老板”没有规定上下班时间,但每天早晨8点半,夫妻两人准时到站上岗。

  早晨游客不多,公园三分之一面积是游客止步的保育区,那里是夫妻俩观鸟的主阵地。公园一天巡查下来,约是30公里路程。

  带上鸟镜、望远镜和图谱,朱小红开着三轮车和妻子出发观鸟。

  1979年生的许夏娟是湿地原住民,家就在公园附近,原来的工作是在村里幼儿园当老师。

  比她大4岁的朱小红,是蛋糕店的师傅,老家嵊州。两人结婚后,丈夫自立门户在慈溪庵东镇上开蛋糕店,生意挺好。

  2000年前后,湿地开展滩涂试验,找到许夏娟的父亲来帮忙种树。后来,公园筹建,科研团队入驻湿地,他们做实验需要得力的助手,父亲就推荐了女儿、女婿。

  进站工作大约在2003年。夫妻两人当时已关了蛋糕店,在养殖南美白对虾,可惜因为不懂技术,连搞3年都效益不好。

  湿地公园筹建前,清理了滩涂地上的养殖塘。夫妻俩面临失业,刚好站里缺人手,就过来了。

  草丛藏惊喜

  水塘边发现濒危物种

  电瓶车奔驰在有些颠簸的石子路上,两边是高大的芦竹,叶片低垂,很是锋利,时不时会打到朱小红脸上,一不小心就是一道血印。

  路边看似平静的杂草从,其实藏着许多野生动物。有些呆头呆脑的雉鸡,最爱在草丛里转悠。它们不太怕人,不过人靠太近了,又会突然扑腾起来,把你吓一跳。

  这两天,湿地艳阳高照,连即将冬眠的蛇都跑出来晒太阳。差一点,电瓶车就压到一条刚从草丛里探出半个身的大蛇。

  在麋鹿馆附近一个僻静的水塘,朱小红远远瞧见水面上有一群野鸟,赶紧刹车停在路边,来不及下车,抓起望远镜就观测起来。

  后座的许夏娟下车,麻利地支好三脚架,按上鸟镜一言不发地低头观鸟。

  “有琵鹭,黑脸的,三只!”

  “轻点,不要出声,它们会靠过来的。”

  运气不错,夫妻俩在第一个塘里就观测到了全球濒危物种——黑脸琵鹭。

  这种鸟是全球已知6种琵鹭中最为稀有的,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夫妻俩观测、估算后,在现场通过无线终端,上传到林业部门的野生动物监测系统。

  电瓶车又欢快地奔驰,来到公园北端一个水塘, 这里芦竹丛生,拨开它们出现了一处废弃的观鸟屋。

  朱小红在前面开道,帮妻子挡开那些锋利的叶片。许夏娟像小鸟一样跟在他身后。

  在观鸟屋的收获也不小,发现了不下500只野鸟。

  与爱人相伴

  走再多的路也不觉得累

  除了湿地公园,他们还需要观测海塘外滩涂地的野鸟。直到中午12点多,野鸟观测结束。许夏娟赶回站里做午饭,朱小红则去滩涂地继续收集草籽,一直忙到下午2点多才回来。匆匆用完午餐,夫妻俩下午的工作是去四个标记树林收集树叶。

  17年实验辅助工做下来,夫妻俩在浙江的野保圈内已是出了名的“土专家”,和湿地也有了很深的感情。

  两人对现在的工作和生活都感到满足。“苦活累活都是他干的呢,比如冬季给鸟类做环志,经常要起早贪黑去捕鸟,他从没让我去受过累,而站里每年几次外出培训,他又把学习好机会都让给了我。”许夏娟说。


钱江晚报 小时·人物 a0007 杭州湾湿地公园有一对“神仙眷侣” 2020-10-26 21575624 2 2020年10月2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