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4版:健康读本

文章导航

地上、墙上、连廊、柱子、装饰雕塑上,满校园都是围棋元素
慈溪阳光实验学校坚持推广围棋18年,人人学棋,周周有课

两千师生纹枰论道是风景

  本报记者 张峰

  “现在白棋要飞了,黑棋要怎么做才行?”话音刚落,班里40多只小手争先恐后地举了起来。教室最前方的荧幕被一张棋盘占据,慈溪阳光实验学校一年级二班在上的是一节围棋课。

  在这所学校,围棋课就像语文、数学一样,被安排在每周的课表里,从一年级入学开始,直到九年后中考结束,围棋都伴随着学生们的日常学习,学校1903名学生,100多位教职工,人人都会下围棋。

  师生人人都会下棋

  五人冲上业余五段

  走在慈溪阳光实验学校校园内,围棋元素可谓遍布全校,一进校门就能看到写着“对弈”的装饰雕塑,教学楼下的运动场上还画着棋盘般的线格,几幢教学楼墙面上都粉刷着围棋谚语、故事,就连教学楼之间的连廊、柱子上,都绘上了跟围棋相关的内容,或是围棋的起源和发展,或是围棋名人故事,走廊里摆满了学生们自己创作的关于围棋的书画作品、顺口溜。

  而从围棋老师王越杰出现的那一刻开始,路上不管哪个班的学生都会和他打招呼,这种待遇除了校长,几乎找不出第二个人。因为从2002年开始,王越杰就一直负责教学校里一、二年级的围棋启蒙课,就连新到学校的老师们都上过他的围棋扫盲班,因此王越杰几乎教遍了学校里的所有人。这也是十八年来王越杰最得意的事情。

  围棋是慈溪阳光实验学校的校本课程,王越杰告诉记者,目前学校一、二年级每周都有一节围棋课,三至五年级每周都有两节围棋午间短课,课程以普及为主,如果有天赋,就可以加入学校的社团、入选校队,也会邀请校外的高手到学校里来上进阶课。

  如今学校126名教师人人会教棋,1903名学生人人会下棋,其中业余五段5人、业余四段23人、业余三段39人。这些年学校的围棋社团也拿了不少荣誉,一度垄断了慈溪市学校围棋赛事的大部分奖项,为此市里的比赛不得不为他们改了赛制、分组。

  每年学校都有一次育苗杯围棋团体赛,全校学生都要参加。“围棋教室不够用,我们就放在学校食堂里,这个全校范围的赛事既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荣誉感,也进一步加强了围棋氛围。”

  如此规模的围棋普及教育,也让慈溪阳光实验学校成为省、市的围棋特色学校,就在前不久,中国围棋国家队总领队华学明还在学校捐建了一座围棋教室。

  做游戏,讲故事,做题目

  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爱上围棋

  教了十几年棋,上了无数次启蒙课,王越杰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一二年级的孩子其实胜负欲还比较淡,但荣誉感很强,所以我在教的时候就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礼仪、课堂纪律、回答问题是否积极举手等行为都会加减分,每节课都评出一个优秀小组,学生们的热情就很高。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接受围棋,所以课堂上都是和他们做游戏,讲故事,像做题一样学围棋的一些知识点。”

  从入学开始就接触,又有王越杰这样的老教师循循善诱地引导,大部分学生都慢慢爱上了围棋课。慢慢地也会出现一些天赋不错的学生,王越杰就组建了学校的围棋社团、校队,并带着他们代表学校去参加慈溪、宁波市的比赛。

  五年级的陈浩轩刚刚冲上业余五段,这在一所普通学校里已经是当之无愧的高手了。“学棋之后自己感觉能静下心来了,而且我觉得对我的数学成绩帮助很大,我现在基本都是班里的前五名。只不过现在五年级了,快要升初中了,爸爸说以后要学会取舍,下棋的时间可能会变少,但我觉得没关系,以后长大了,上大学了还是有时间下的。”

  这些孩子中或许选择走职业围棋道路的并不多,但围棋已经实实在在改变了孩子们。为了有更多的时间下棋,他们会更合理地安排时间,早早做完作业,然后腾出更多的时间下棋。

没想靠围棋吃饭

但围棋改变了生活

  在校长施国柱看来,围棋只是一个载体,重要的是通过围棋提升学生的素养。

  施国柱坦言,最开始也没确定就是围棋,在他看来象棋、国象都是可以的,关键是要有人愿意来做这件事情,后来他听说了有王越杰这样一位爱下围棋的老师,就特意找到他,王越杰了解了学校的理念和计划后,就正式加入到学校来,开始尝试开展围棋课,两三年之后,围棋成功地在全校推广起来。

  慈溪阳光实验学校如今是当地中考升学率最高的学校,围棋特色更是全国闻名。但对施国柱来说,围棋给学校带来的荣誉不是最重要的,有固然可喜,没有也没关系,甚至当王越杰想带着校队参加一些省级、全国级的比赛时,施国柱都给拦下了。

  “我们不是围棋专业学校,也不是为了培养棋手,通过围棋提升学生素养的目的达到就行了,再往上就是学生自己的选择了,学校不能本末倒置。”

  五年级的陈炫羽对于自己为什么学围棋有着清晰的认识,“我学围棋不是为了冲上几段,当职业棋手,我觉得它是一个开拓思维,训练脑力的游戏,让人沉稳不急躁。”

  这也正是施校长推广围棋的初衷: “学生在学校里学习任务本就很重,学特色项目的时间毕竟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办学的实际出发,选择有代表性的项目,持之以恒地训练,让学生触类旁通。很多学校都是外面流行什么,学校就引进什么,或者为了快速出成绩,什么冷门就引进什么,甚至每个学期开展的项目都不一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并没有真正学到什么。我认为这些做法也不可取。学校的发展需要长远规划,10年、20年都不算久。”


钱江晚报 健康读本 a0014 两千师生纹枰论道是风景 2020-11-30 钱江晚报2020-11-3000009;钱江晚报2020-11-3000011;21733586;钱江晚报2020-11-3000010;钱江晚报2020-11-3000012;21733664|;21733898|;21733666|;21733896|;21733661| 2 2020年11月3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