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3版:见证·行进中国年终特别报道

穿过半个中国
看历史镜像中的你风尘仆仆

  穿过半个中国

  看历史镜像中的你风尘仆仆

  人有两样东西无法隐藏:咳嗽和贫穷。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

  从疫情开始的2020,注定是不平凡的。

  11月23日,贵州省宣布剩余的9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脱贫攻坚的胜利,意味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块硬骨头被啃下。

  时间不是疗愈贫困的良药,但所有的努力都需要时间。

  我们从时间的长河里,截取一个个片段,如镜像般映照出你的模样,也映照出奔向全面小康这一路上的不易。

  一部电影

  今年,和很多人一样,我也看了一部电影《我和我的家乡》,里面那段《最后一课》的故事,取景地在杭州淳安的下姜村。

  电影里,下姜化名望溪村,一通越洋电话让村子陷入忙碌。大家齐心协力,只为参照老照片还原1992年的一堂课,帮助乡村教师老范弥补缺憾。

  近30年前后的对比,变化之巨让人惊叹,故事是虚构,而变化是现实。

  “土墙房,烧木炭,一年只有半年粮,有女不嫁下姜郎”。歌里唱的穷山村就是曾经的下姜村。

  而现在,昔日贫穷的小山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歌谣也变成了“农家乐、民宿忙、瓜果香,游客如织来下姜。”

  我今年到过这个村子,这里的千岛湖鱼头很好吃,青瓦白墙的楼房在山水之间,让人不由感慨,“在这里做个村民真幸福啊。”

  下姜村,被大家称为“梦开始的地方”。

  而国人的小康梦,要比800年历史的下姜村更久远。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从2000多年前的《诗经》开始,“小康”作为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代名词,就成了百姓的愿望。

  1955年,毛泽东主席说:“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小康”概念以及在20世纪末我国达到“小康社会”的构想。

  1990年,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对“小康水平”作了更清晰的界定和时间表。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历史之镜,映出这一路上梦想的勇气。

  一张素描

  “我们去山里走访一个孩子,花一个下午,这个孩子走出这个山,要花十几年,也可能一辈子都走不出来。”

  杨金元是中天控股集团员工,2013年起对接中天青川助学扶贫项目。

  他印象最深的是多年前走访一个山里的贫困家庭,家里泥巴墙上除了孩子的奖状,还贴满了她画的素描。“纸很破,但画得很好,一眼看到就觉得很震撼,我以前觉得这种艺术类的兴趣都是城里有钱人家孩子在培养的,没想到山里孩子,对艺术的渴望,对另一种生活的向往,会这么深。”

  多年以后,他从未忘记那个孩子说起以后想画画时,眼里的光。

  孩子的梦想,可以用笔画在纸上,而一个国家的小康梦,也需要一张蓝图画到底。

  这张图,就是真真切切的民生图景。

  民生,是全面小康这张画卷的底色。

  我们在青川县的教育局,可以看到对面学校操场上孩子们的身影。呼啦啦吃着泡面的教育局干部说,有时累了,就看看对面的孩子,有好的教育,他们以后就能走出这四面的大山。

  像教育这样,民生改善,成为决胜全面小康中,人们最深切的感受。

  从广大群众“有活干、有钱挣”,到越来越鼓的腰包;从越织越密的社保网,到拔地而起的保障房;从山区孩子手里热腾腾的营养午餐,到高考、户籍、司法等领域促进公平正义的改革措施纷纷出台……

  民生之镜,映出这一路上不懈的奋斗。

  一个角落

  甘肃东乡县,人称“地球的肋骨”,沟壑遍地。

  跨过大半个中国,我们来到这个角落,看着大雪,覆盖在这块中国曾经最穷的土地上。

  曾经,贫穷像大雪一样,年年岁岁,覆盖这里。

  为了摆脱贫困,赵学俊在中国最繁华的三个大城市打过工。多年奔波后,带着一手出色的拉面手艺,他回到东乡这个老家,借着脱贫攻坚的春风,他当了职校的老师,也有了120平的新居。

  他说现在的生活,就像当年打工最苦的时候,那个酷热的夏天,在上海长宁路上吃的那个西瓜一样,真是甜。

  让人们的生活都甜起来,听着简单,做起来就难了。这是个全世界都头疼的难题。

  从古希腊的“理想国”,到英国托马斯·莫尔描绘的“乌托邦”,再到圣西门设计的“合作公社”,都是没有实现的解决方案。

  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多重失序搅动,世界格局加速震荡。

  就在同时,我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世界银行这样评价。

  现实之镜,映出这一路上不曾动摇的自信。

  一个奇迹

  翟卫海在杭州开滴滴,有时回安徽老家看看正在修的新房子。我们站在他快建好的新房三楼的露台上,视野开阔,外面是成片的小麦田,空气里是家家户户晒的红薯粉的清甜味道。

  通宵开滴滴的日子有些苦,但几年时间,就还了债,还建了房,翟卫海自己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这是翟卫海个人的奇迹,在更广阔的土地上,正在发生的,是一个国家的奇迹。

  而这个奇迹,是有目共睹的——

  西班牙埃菲社驻华记者走访了中国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发表了《中国的减贫奇迹》一文。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杰弗里·萨克斯评价:“中国与贫困的斗争一直是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斗争之一,并且对世界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

  俄罗斯《俄罗斯报》发表文章《一个战胜贫困的国家》:“中国已成功使8亿多人摆脱贫困,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

  乌克兰《2000报》刊登评论员文章说,在中国,国家帮助每个人实现自己的梦想,并将每个人的追求和谐地融为一体,汇聚成“中国梦”。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个奇迹,是一代代中国人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回响,是一代代人为之挥洒青春奋斗的回响。

  一路走来,道阻且长,终有梦圆时刻。

  本报记者 王曦煜 陈江


钱江晚报 见证·行进中国年终特别报道 a0003 穿过半个中国
看历史镜像中的你风尘仆仆
2020-12-25 钱江晚报2020-12-2500007;钱江晚报2020-12-2500008;钱江晚报2020-12-2500009 2 2020年12月2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