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b0008版:新春特刊

千里帮学扶青志 助农满园果飘香

浙商银行:让脱贫攻坚感受金融温度

席家村太阳能光伏项目

  本报记者 吴恩慧

  近日,国务院扶贫办公布2020年企业精准扶贫案例名单,浙商银行“让脱贫攻坚感受金融的温度”扶贫案例入选“企业精准扶贫综合案例50佳”,系唯一一家上榜的浙江企业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近年来,浙商银行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在总行党委领导下,业务部门聚焦产业扶贫和普惠金融,管理部门做好定点扶贫、教育扶贫和人才扶贫,派驻浙商银行纪检监察组监督推动,系统性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用心扶贫,主动作为,充分发挥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优势,各分支机构深入一线,让金融活水真正惠及贫困群体,并在一些领域做出了成效和特色。

  截至2020年末,浙商银行发放产业扶贫贷款余额16.18亿元;结对帮扶34个村、2.68万名村民,投入资金3194.16万元,完成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等49个帮扶项目;全面升级教育帮扶工作,“一行一校”结对学校18所,投入673万元,用于学校改善基础设施、添置学习用品等,受助学生6241人。

  从“输血”到“造血”

  产业扶贫持之以恒

  “不管再难,我一定要把企业做下去,把果蔬产值做上去,带动更多的人脱贫致富。”四川德昌县唯益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宗德说,在浙商银行的金融助力下,越来越多的父老乡亲摆脱了贫困。

  对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浙商银行是用心谋划,做到“输血”与“造血”并重。通过加强产业扶贫,努力形成“造血”功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近年来,浙商银行推广“银行+龙头企业+农户”模式,以当地特色产业为依托、以龙头企业为带动,通过将信贷资源注入茶叶种植、果树种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核心企业产业链上下游,帮助偏远地区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带动上下游农户稳定脱贫增收,在四川凉山、甘肃、贵州等多地都有应用。

  上述四川德昌县唯益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以这种形式,在凉山分行1400万元贷款的支持下,公司解决了收购农户草莓的资金难题,发展步入正轨,进入企业下属专业合作社进行工作的农户已达196户,吸纳的14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

  金融科技的不断创新也给金融扶贫带来了新模式、新成效。浙商银行首创应收款链平台,将扶贫龙头企业的应收账款、订单转化为电子金融工具,并创新区块链订单通、仓单通、分销通等系列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模式,满足扶贫企业在采购、仓储、销售、分期还款、存量资产盘活等不同场景的融资需求,帮助其扩大销售、盘活资产和资源,减少对外负债,降低融资成本,也更好地回馈产业链上下游农户。这既是扶贫落到实处的最好注解,也体现了商业可持续性的新格局。

  从“万水千山”到“近在咫尺”

  消费扶贫温暖人心

  “这个百合好在哪里呢,它在兰州被喻为‘金果’,大家知道吃到我手中这样一个成品百合需要多长时间吗?可以在直播平台上猜猜看……”

  不久前,为进一步助力消费扶贫,浙商银行兰州分行青年员工走进百合种植地,在第一现场介绍百合特色,通过直播讲述百合背后的故事,引来近2万名网友对兰州百合高度关注。

  四川的脆红李、甘肃的白牦牛肉,通过浙商银行直播带货,全都一销而空。

  结合浙商银行平台化服务优势,该行在自有采购分销平台——“e家银”商城设立了“服务三农”专区,不以盈利为目的,直接连接市场供需双方,并积极推动结对村有特色可网销的农产品入驻商城“走出大山”。为帮助结对村搭上“数字快车”,该行充分发挥自身的业务优势和客户资源,主动为结对村引入圆通速递、小城故事等专业物流和电商企业作为合作伙伴,手把手为结对村传授包括散户收购、品质把控、包装标准、保鲜技术等方面的经验。

  同时,浙商银行积极运用微信、抖音、直播等新媒体,推进消费扶贫线上化,“牵手仪陇”“庆丰收”等3场直播活动观看达400万人次、评论11932条、点赞达41万个,销售农产品13439份,销售金额达95.4万元。截至2020年末,e家银商城累计销售扶贫农产品371.84万元,全行累计购买贫困地区农产品696.14万元,为结对村孵化“新农人”、适应“新农活”提供了有益探索。

  “精准对接+搭建平台+直播带货”的消费扶贫,帮助生鲜产品走出大山,为偏远山区农户点亮新技能,从“万水千山”向“近在咫尺”转变,浙商银行将继续行动。

  “点对点”捐赠升级“由点及面”

  教育扶贫搭起彩虹桥

  位于重庆酉阳县的车田乡中心小学是浙商银行“一行一校”计划首批结对学校,现有150多名住校生,宿舍楼已有十余年没有翻新。2020年暑期,浙商银行重庆分行筹集资金抓紧完成了宿舍改造项目,粉刷了墙面地面,更换了门、床、家具及照明等设备,配置了统一的被褥。9月开学时,崭新明亮的宿舍、干净整洁的床铺让人眼前一亮。

  “扶贫必扶智”,浙商银行将教育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点,长期关注偏远地区教育发展,持续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工程,通过发展基础教育让山里孩子成为乡村发展的有生力量。

  该行从立行之初就坚持“勤俭办行、公益助学”的优良传统,十几年如一日地帮扶陕西省略阳县接官亭镇中心小学,到彩虹计划连续多年援助山区学生,累计募集社会各界捐款2470万元,守护了2.35万名山区学子成长。浙商银行专注于小学阶段基础教育帮扶,真正实现从物质援助向精神面貌全面改善转化。2019年9月,浙商银行升级教育帮扶模式,将“接官亭小学”成功经验复制到全国,仅省内就有余姚大岚镇中心小学、泰顺月湖中心小学等5所。

  目前,该行已与18所学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投入673万元,帮助改善学校教学、营养餐食、住宿、德育等校园软硬件设施,提升乡村小学整体教育质量,激发孩子们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站在脱贫奔小康和“十四五”时期新发展阶段的交汇点,2020年浙商银行彩虹计划以“支持乡村振兴”为主题,通过“爱心助农助学”直播方式,搭起彩虹桥梁,助力乡村青年扎根家乡,承载孩子们的心愿。

  此外,从今年起未来5年,浙商银行每年将捐赠100万元帮扶贵州剑河县,用于当地的教育帮扶。

  “一村一策”精准“消薄”

  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2020年,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战,浙商银行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扎实推进东西部协作扶贫、“千企结千村、消灭薄弱村”等专项扶贫工作。该行与四川省仪陇县两镇4个贫困村、浙江省龙游县5个经济薄弱村等开展对口支援工作。派驻扶贫干部挂职村书记,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内部出资、外部资金协调等途径,造路修塘;一手抓产业扶持,根据不同区域特点,以光伏发电、粮油加工、乡村民宿、茶叶生产等“造血型”项目为着力点,一村一策精准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

  在浙江衢州市龙游县的“消薄”结对村,为了不让山后村、浦山村的村民因疫情蒙受损失,浙商银行主动联系村两委,为结对村的滞销农副产品开通绿色通道,仅疫情期间采购蔬菜、鸡鸭、土鸡蛋等农产品5千斤,并安排人员连夜驱车运往外地,实现“战疫”“消薄”两不误,提前一年高质量完成上级党组织交办的“消薄”任务。

  “浙商银行始终走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席家村目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浙商银行是真扶贫、扶真贫。”龙游席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这样表示。

  据悉,截至2020年末,浙商银行抗击疫情信贷支持额2651.62亿元,授信支持额2294.74亿元;捐款捐物2618.10万元。

  脱贫并不意味着终点。乡村振兴,任重道远。下一步,浙商银行将以平台化思维,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更好服务浙江大本营,为促进群众生活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扶贫不是一项临时任务,只有长期坚持、真抓实干,并且跟当地经济发展、员工队伍建设结合起来,才能完成得更好。”该行相关负责人说。


钱江晚报 新春特刊 b0008 浙商银行:让脱贫攻坚感受金融温度 2021-02-11 钱江晚报2021-02-1100008;钱江晚报2021-02-1100016;钱江晚报2021-02-1100014;钱江晚报2021-02-1100015;钱江晚报2021-02-1100010 2 2021年02月1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