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0版:健康读本

一辈子不放弃穿裙子
一辈子不放弃看病人

如今94岁了,这位浙江妇产科先驱仍在社区做医疗义工

把病人视为亲人
这是医生的本份。
——王曼语录

  有两件事,94岁的王曼坚持了一辈子。一个是穿裙子,一个是看病人。

  王曼坚持认为,女人就该穿裙子,只有手术服才能让她打破这一原则。医院的女职工去看望她,不忘事先互相提醒:记得穿裙子,不然老太太要“嫌弃”的!

  看病人,更是她无论如何都“戒不掉”的习惯。直到疫情前,高龄的她还每周去杭州灯芯巷社区服务中心当志愿者,测血糖、量血压,做最基础的医疗服务。很多居民都不知道,这个热心的老太太,居然是业内颇有名望的妇产科专家。

  表面上是王曼给病人看病,其实也是一种自我疗愈,“经常接触病人,我心里才觉得踏实。”

  “寻找浙江医脉”第一期,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优雅工作狂近百年的人生旅程。

  报名志愿军医疗队

  她甚至准备好了遗像

  战争,是王曼少女时代的关键词。一次是抗日战争,一次是抗美援朝战争,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王曼1927年出生于浙江嘉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毕业于复旦大学外语系,任杭州女子职业学校外文教师,母亲就读于师范学校,后任该校女工教师。

  战火打破了这个江南文人家庭安逸的生活。抗日战争中,父母相继去世,她小小年纪沦为孤儿。“母亲在人世最后那段时日,我一边照顾她一边读书,每天能吃饱饭都是难题,更别提求医问药了。我眼睁睁看着母亲的病一天天加重,却什么办法也没有。”这让她暗下决心,要当医生。

  她如愿考入贵阳医学院,师从李瑞麟、王季午、燕淑昭等名医大师,选了兼具外科、内科特色的妇产科作为自己的专业。

  当时贵阳医学院的主要老师都来自北京协和,在教学、培养人才上继承了协和的许多传统。在医院轮转时,老师要求极为严格,病人不管几点入院,见习医生都要马上询问、整理病史,做好三大常规,并在上级医生查房时一一背出。“记得一次,有个病人在快查房之前来的,病史报告以后,三大常规没有做好,上级医生就问我了:血常规呢?小便、大便常规呢?批评我应该早点做。”

  严谨的治学理念,在年轻的女学生心里播下了种子。日后她成为老师后,便开枝散叶,传承给一代代弟子。

  1950年,王曼从医学院毕业,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医务人员严重缺乏。她毅然报名加入志愿军医疗队,投身战场。“当时我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临出发前特意找到哥哥合了一张影,想着要给家人留下张遗照。”

  不过,最后她所在的手术队没有冲到最前线,而是中途被安排在山东兖州,救治前线护送回来的伤员。

  挺着大肚子做手术

  率先开展宫颈癌随访制度

  在贵阳医学院求学时,王曼思乡心切,得知浙大办起医学院后就写信毛遂自荐,顺利进入了当时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浙大医院(今浙大一院)。

  后来因全国院系调整,医院的妇产科和小儿科并入浙江省妇幼保健院(今浙大妇院),她和同事一起接过建院重任。几年后,她还担任浙江省医学会妇产科分会秘书,成为浙江妇产科当之无愧的开拓者之一。

  建院初期,医院用房十分紧张。1954年,妇产科部迁到了弘道女中的旧址,沿用了学校的老建筑。人员紧张、设备落后,条件极其艰苦,但王曼和同事都投以满腔热血。

  “我总是会想,劳动人民养育了我,让我能够读到大学,拥有医生这份专业,所以我也应该回报他们。遇到每位患者,我都会想,如果眼前的病人是我父母,我会怎样对待?如果是我的姊妹亲人,我该怎样为他们处理?答案是尽量减少他们的痛苦。这是做医生的本分。”

  曾有一位子宫肌瘤合并妊娠4月左右的孕妇,检查提示肌瘤较大需要手术治疗,但这样势必无法保全胎儿。正当她满脸泪痕前往手术室时,碰巧遇到了王曼。见病人如此伤心,她马上拦下负责手术的主管医生询问病情,仔细分析后大胆决定:暂停手术,改保守观察。几个月后,病人成功完成剖宫产手术,顺利分娩。

  上世纪六十年代,宫颈癌还是妇科临床上的一大难题,宫颈癌广泛性根治手术及淋巴清扫术刚刚兴起。王曼一共选择了28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全部痊愈,都没有复发。

  “我对这28例患者都及时做了随访卡片,建立了肿瘤患者的长期随访制度。”

  受手术条件限制,一台宫颈癌手术常常从早上八点持续到下午一两点,医生饿了只能在手术台上吸一点流食。

  王曼怀孕七八个月时,还坚持挺着大肚子做手术。到了孕后期,她担心术中子宫收缩导致破水,就在白大褂口袋里放一盒黄体酮,每次手术前给自己注射一针,让子宫“安静”下来,防止术中发生意外,就这样一直坚持到了预产期。

  严师“逼”出大咖高徒

  学生到现在还有点怕她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浙大医院妇产科并入浙江省妇幼保健院后,教学工作也逐渐走上正轨,王曼不仅在医院治病救人,还在医学院教书育人。

  她是“文革”后的全国首批研究生导师,培养了杜成杰、张志华、黄荷凤、张信美等一批优秀学生,现在都是各自领域的大咖。但不管咖位多大,一提起恩师,他们瞬间变回小学生,直言到现在还是有点怕她,生怕老师冷不防考一考自己。

  “不逼不出人才啊。”王曼承认自己是个严师,“我对学生要求很高,他们都称我是‘认真的王主任’。”

  有一次手术前,几个医生一边进行洗手消毒一边聊天,一看到她走进来就立马鸦雀无声。因为老师曾要求,手术前的准备时间,即使是洗手消毒时,也要用来思考患者病情和手术流程,想一想如何把手术做得更好。

  中国科学院院士、权威生殖医学专家黄荷凤是王曼的得意门生。她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配子源性疾病”理论学说,从源头阻断遗传性出生缺陷,自己也培养了很多博士、硕士研究生,是桃李满天下的名医大家。

  王曼记得,黄荷凤从入学开始就特别努力、勤奋,脑子很灵光。前段时间,黄荷凤回到浙大妇院任名誉院长,聘任仪式后专门抽空拜访了恩师。

  张信美是王曼的关门弟子,如今担任浙大妇院普通妇科主任兼妇二科病区主任。他是温岭人,普通话里带着浓浓的温岭腔,常被老师开玩笑“英语说得比普通话还好懂”。但玩笑归玩笑,王曼提起他还是赞不绝口,“他很聪明,尤其是英语水平很高,也很地道,跟外宾交流很通畅。”

  张信美回忆说,当时老师要求学生都住医大的宿舍,包括杭州本地的学生。每天晚上,大家围着桌子看书,妇产科所有的杂志都要看,至少看到十二点,白天还要照常工作。

  更夸张的是,有几年他连大年三十都留在医学院学习,“老师自己还忙着写文章、做研究,我们当学生的当然不敢松懈。


钱江晚报 健康读本 a0010 一辈子不放弃穿裙子
一辈子不放弃看病人
2021-03-08 钱江晚报2021-03-0800012;22181855;钱江晚报2021-03-0800013;钱江晚报2021-03-0800016 2 2021年03月0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