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留下的玉兰树
年年送芬芳
她收到的感谢信
跨越半世纪
本报记者 张冰清 通讯员 孙美燕 魏安东
她留下的玉兰树
年年送芬芳
她收到的感谢信
跨越半世纪
“一树玉兰,洁白绽放。”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院歌《生命繁华》中,有这样一句歌词,仿佛在默默提示着玉兰和浙大妇院之间的特别缘分——
学士路1号,浙大妇院的“刘天香广场”上种着几棵玉兰树,其中一棵是浙江省妇女保健院首任院长刘天香教授捐种的,还有一棵是曾任副院长的王曼教授在退休那年捐赠的。
两位杰出的妇产科专家都已离开工作岗位,但她们传承下来的临床经验和治学精神就像门口的两棵玉兰树,深深扎根在这片她们奉献终身的土壤里。
刚进入3月,94岁的王曼教授就开始惦记起这几棵玉兰树:今年长势如何?开花了没?
四季轮转,冬去春来,玉兰树枝头已悄然冒出了花骨朵,再过段时间就将绽放一树白花。
每年开花时节,离退休办公室的张娬都会拍几张照片发给王曼,“老人家总说,医院是她工作了一辈子的地方,这玉兰树会替她见证医院的发展、变迁。”
树,不是王曼唯一留下的东西。时隔半个多世纪,医院收到了一封迟到的感谢信,写信的,是王曼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曾救治的患者刘阿姨(化名)。
当年,刘阿姨还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小姑娘,却患上卵巢囊肿,发生扭转险些丧命。王曼紧急为她做了手术,艰难保住了她年轻的生命。
前些日子,儿孙满堂、生活幸福的刘阿姨从外地来杭州游玩,特地照着地图找到医院。地址没变,但记忆里低矮的老建筑已变成了现代化的大楼,再也看不出当年的影子。她请工作人员转交了一封手写的感谢信,寥寥数语,浓缩了跨越半个世纪的医患情。
张娬说,不光王曼,郑宝琴、周馥贞、范华光等其他老一辈专家,都经常有病人登门感谢。时隔多年,他们仍念念不忘医生的恩情,“这些医生对病人是真的好啊!”
王曼曾告诫后辈,“病人是弱者,求助于医生,我们应该尽量照顾她,还要照顾好她的一家人。(年轻医生)要对技术精益求精,把病人视为亲人。”
这些代代相传的教诲,就像白玉兰散发出的清香,平时不轻易察觉,却在无形中萦绕整个医院,滋养了浙大妇院温柔而坚韧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