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众筹,能否“筹”来更多观众
本报评论员 陈江
当下,到底有多少人愿意为越剧演出买单?随着3月27日越剧艺术诞辰115周年纪念日的临近,三次梅花奖得主、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有了心事。
“我是越剧演员茅威涛。我从未想过会以这样的形式与大家说话,也从未想过以越剧驻场为模式的剧场经营会如此举步维艰……”3月22日深夜,茅威涛在“百越蝴蝶剧场”公众号上发表长文,分享了自己与西湖边的蝴蝶剧场的故事,讲述了身为艺术家从剧团管理者直至剧场经营者一路走来的诸多艰辛:从怀着女儿为剧场奔走,到落成时女儿已上大学;面对市场,越剧演出剧场捉襟见肘……为了办好115周年盛大汇演,她从几天前单向街书店的求助信想到了越剧,既然书店可以众筹,那么越剧呢?于是决定在常规购票渠道之外,推出一套“蝴蝶艺术卡”。这是要用“众筹”方式来进行越剧演出吗?
如此说来,茅威涛玩起了新花样。她想借此实现越剧驻场演出的新模式,走出困局,让更多的年轻人喜爱上越剧表演。
可以说,今天茅威涛与越剧面临的挑战,也是所有传统戏曲共同的困境。
毋庸讳言,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和娱乐方式的日趋多元化,传统戏曲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观众数量急剧减少,演出市场日渐萎缩。相关调查显示,中国戏曲观众老龄化现象明显,50岁以下年龄层基本不看传统戏曲演出。年轻人的日常消遣更多是短视频、网络剧、综艺节目等大众娱乐方式。随着观众的流失,戏曲专业人才纷纷另谋出路,一些经营差的院团陆续解散,能维持下去的也是困难重重。
有观众才有市场,传统戏曲文化面临空前的挑战。在现实中,一些艺术家不得不为经费而妥协,极大地影响了创作演出效果,造成戏曲的恶性循环。如何找回市场?在矛盾和挣扎中,传统文化界以观众的需求为努力方向,一直在寻找艺术与商业的融合。
时至今日,原本属于商业领域的众筹概念,被频频引入文艺界。事实上,以众筹的形式吸纳社会资本,在传统戏曲领域不算是新鲜事。就拿越剧来说,2017年,浙江大学社团就众筹成功演出了越剧《花中君子》,传为美谈。近年来,“高贵”的京剧、“优雅”的评弹等传统戏曲也引入众筹方式,开拓演出市场。传统戏曲在新商业模式中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唤起了一些年轻观众对古老剧种的兴趣。
众筹传统戏曲,与其说是创新融资形式,还不如说是为了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和年轻群体来关心传统剧种。大胆试,大胆闯,这是传统戏曲名家肩负的责任。如此一来,古老的艺术种类会更接地气,就有了复兴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