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5版:小时·新闻

“迎接建党百年,为百位烈士画像”大型公益活动中
烈士家属号召——

清明祭奠
别忘了我们的烈士

李家英老人
蒋庆泉老人

  本报记者 陈素萍 陈伟斌

  3月27日上午,杭城的天,有点阴沉。浙江传媒学院行政楼报告厅内,“迎接建党百年,为百位烈士画像”大型公益活动启动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

  丹青绘英雄。本次活动将通过走访烈士家属、绘画烈士肖像、展示烈士形象、讲述烈士故事等方式,让烈士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其中,浙江传媒学院的师生们计划借助VR等技术再现烈士音容笑貌,让烈士们有机会与家人跨越时间空间,实现“面对面”重聚。

  启动仪式后,抗美援朝老兵和烈士家属们纷纷走上台,向现场师生讲述英雄故事,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大课”。

志愿军老兵蒋庆泉:

手中的枪打不响了,也要与敌人同归于尽

  消瘦的面庞、深深的皱纹……今年9旬高龄的蒋庆泉,看上去是位极为普通的高寿老人。当他声音洪亮地讲话时,你才能感受到他坚韧的灵魂。

  “我是志愿军战士。1949那年,21岁的我走出辽宁锦州的大岭村,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我随军入朝,成了步话机员。”蒋庆泉坐在椅子上,腰板笔挺。

  “战争非常惨烈,整座山都被炮火轰了个底朝天。因为持续作战,战士手中的枪打不响了,很多人脱掉衣服裹在枪上,誓与敌人同归于尽……”老人铿锵有力地讲述着峥嵘岁月,台下掌声雷动。

  蒋庆泉说,76岁那年,他突然变得特别感怀战斗的生涯,想念曾经的亲密战友。于是,这位只上了一年半学的老兵,拿起笔边回忆边学习边记录:当年的战斗故事从笔端流出跃然纸上。他一直写了14年,终于完成了19万字的自传体故事。

  当师生们为他的英雄事迹所感动时,老英雄握紧了拳头说:“我的团长、营长、连长、排长、班长牺牲了,很多战友都牺牲在战场上了,而我还活着。烈士或英雄,这两个桂冠,应当归给他们。”

烈士李家发的妹妹:

妈妈临终时,要我取一把她坟上的土,撒到哥哥坟上

  “我哥哥李家发,小名‘春生’,牺牲时年仅19岁。和很多在朝鲜战场牺牲的年轻人一样,他没有结婚,没有子嗣。” 李家英老人的声音很平和,像是唠家常,向师生们介绍起她那永远地定格在十九岁的英雄哥哥。台下的人,早已湿了眼眶。

  离家那年,李家发17岁,而他的妹妹李家英还很小。她一直等着哥哥回家,可惜再也没有等到哥哥的音讯。

  现场,李家英拿出了珍藏的照片和信件。其中一封信,就是李家发寄回来的。信里说,让家里放心,鼓励父母努力搞生产支持前线,信里还夹着他在朝鲜拍的照片……

  “收到这封来信的时候,我爸妈很高兴,因为知道哥哥还健在,所以特别勤劳地搞生产,种了很好的南瓜,支援了前线。我们都期待着志愿军胜利归来。”

  说着说着,李家英突然停顿了几秒,哽咽着说:“但有一次,部队通讯员前来,让我把父母叫出来,神色有点不对劲。后来,我们知道哥哥牺牲了。他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才使得那场战役有了重大突破。说到这时,我总能忆起爸妈那时撕心裂肺的痛哭声。”

  1954年,李家发的父亲曾随贺龙元帅去朝鲜扫墓。多年来,能够再回一次朝鲜,成为李家人最大的心愿。李家英回忆说:“我妈临终前嘱咐我:将来去朝鲜,记得从妈妈的坟上弄一把土,撒到哥哥坟上,代表妈妈抚摸他。你也从哥哥的坟上弄一把土回来,撒在我坟头上,代表我拥抱他。”

  “从幸存回国的老兵那儿听闻,很多士兵牺牲前会对战友说‘你不能死,你要活着回国,结婚后多生几个娃娃,让他们在清明节到我坟前看看。’我退休后经常去学校给学生们讲课,希望同学们能记住历史。”李家英动情地说,“快清明节了,在祭奠自己的祖先时,大家请别忘记我们的烈士。”

  据记载,在1953年7月的金城战役中,李家发用胸口堵住敌人射击孔,以此掩护战友冲锋,壮烈牺牲,年仅19岁。之后李家发被追记特等功,追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新闻+

通过素描

这种最直接的艺术

让更多人敬仰先烈

  宁波海曙姑娘孙嘉怿是这次“画像”活动的倡议人之一。2012年起,孙嘉怿通过赴实地收集烈士信息,并建立信息库等方式,助力推进“我为烈士来寻亲”志愿服务项目。该项目目前已汇集整理烈士信息4万余条。她说:“在走访烈士家属过程中,我和孟祥斌烈士遗孀叶庆华女士发现,很多烈士牺牲时,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由此萌生了为烈士画像的心愿。”

  浙江传媒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漫插画系主任武小锋是画像团队成员之一。他说:“烈士将自己最宝贵的年华奉献给了党和国家,我们想通过为烈士画像的形式,通过素描这种最直接的艺术手段和最真切的表达方式,让更多人敬仰革命先烈、传承革命精神。”


钱江晚报 小时·新闻 a0005 清明祭奠
别忘了我们的烈士
2021-03-29 22310391 2 2021年03月2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