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7版:小时·新闻

处处讲效率的永康关闭效益不错的工厂,承包土地种柑橘
只为打造本土“褚橙”

农业为何不比产量追质量?

施成武种出的甘平柑橘

  处处讲效率的

  关闭效益不错的工厂,承包土地种柑橘

  只为打造本土“褚橙”

  农业为何不比产量追质量?

  本报记者 杨俊霞

  朱丽珍 胡芸 王艺

  农业种植的极限在哪里?田地不多,区块分散的永康,试图寻找答案。

  如今,这个答案逐渐清晰:2019年,在永康唐先镇,一株结出664串果实的夏黑葡萄,创下单株结果串数最多的“浙江农业之最”纪录。这个数字今年预计能破1000。

  不断刷新的数字背后,是新理念、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不断突破。为了触摸到这个极限,有人愿意将农场葡萄树当做实验样本,有人舍弃效益不错的工厂,甘愿当起职业农民。

  一棵招牌葡萄树

  创下全省纪录背后

  是大树冠栽培的探索

  “快来找找,这些葡萄藤的主干在哪里?”一进入志军农场,农场主方志军指着头顶上的葡萄架,给大家出了一道难题。面积上百平米的木架子上,绕满了青翠的藤条枝蔓。循着这些枝条,会发现它们都来自于一株葡萄树。这树的树干比男生的手腕还要粗。

  这株葡萄树,就是让方志军颇为得意的“葡萄王”。2019年,它因为结出664串葡萄,创下了单株结果串数最多的“浙江农业之最”纪录,产值达1.2万元。“现在它铺开的面积起码有220平米,去年结果770串,今年估计要突破1000串。”

  10年前,种下这株夏黑葡萄时,方志军只想着反正农场有空间,就让它自由生长吧,谁知道,无意间就引领了一种潮流。传统的葡萄种植,每隔1.5米种一株,一亩地有上百株。而在方志军的农场,一亩地少的6株,多的20株。虽然每亩地种的葡萄树少了,收益反而增加了。

  因为只有一个主干,葡萄枝条排列整齐,通风透光性更好,有利于葡萄着色,同时病虫害也减少了,每年可减少三分之一的农药使用量,肥料用量也可节省两成,摘心、整枝修剪等管理起来也更简单,减少了至少三分之一以上的用工。而且这样种植的葡萄,能提前7~10天上市。

  在减树的同时,方志军还给葡萄“限量”,特地将亩产控制在1000公斤左右。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减少农药使用,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葡萄品质。

  因为腾出了葡萄树干的空间,地里还能套种生姜、赤松茸、多肉、土豆等作物,“像赤松茸,种得好的,每亩一年还能多赚两三万元。”

  永康葡萄种植面积一万亩,经过近四五年的推广,其中1000多亩已经像方志军一样,实现大树冠种植,而且这种技术仍在不断革新。

  唐先镇的发强农场,是全国基层农技的推广基地,也是浙江省葡萄大树冠栽培的试验基地。

  从每亩三四株到150株,到底哪种种植密度更合适?农场主曹发强砍掉葡萄树,以不同密度做实验,只求一个答案。经过几年摸索,他已心中有数:“每亩十几株是比较合适的,夏黑、阳光玫瑰等品种长势较快,比较适合搞大树冠种植。”

  对于经验丰富的果农来说,技术的比拼,就像高手间的过招。永康市农技推广中心首席水果专家陈红星很自豪,这几年,省内浦江、富阳、温岭等地,外省的江西、福建等地的果农,都曾前来永康学习葡萄大树冠栽培技术。有几个温岭的果农,甚至一回家就把葡萄树砍了,将大树冠栽培进一步推广。

一个想种出“褚橙”的农民

挑战高难度品种背后

是打破别人口中的“不可能”

  同样不追求产量的,还有永康小曲农场的农场主施成武。52岁的他有一个小目标:立志种出永康版“褚橙”。

  在当农民之前,施成武经营一家小五金厂,一年收益二三十万元。4年前,他一口气流转了30亩土地,尝试现代农业种植。高中文凭的他参加函授课程,学习了农业栽培技术,还接受网上培训,慢慢摸索出了柑橘种植的门道,挑战那些高难度高产值的品种。

  在唐先镇白莲塘村施成武的果园里,有1000多棵甘平柑橘。这个源自日本的品种属于高档品种,每斤能卖到20元,但容易裂果。这个缺点让不少果农望而却步。

  施成武却不怕失败。“既然容易裂果,那在膨果期就少用速效肥,慢慢摸索,总会有办法。”在施成武看来,做农业就要追求精品,“要亲力亲为,比如嫩芽长出来要摘顶,摘的方向有讲究,你可以雇人来摘,但摘不好,一时半会看不出区别,一两年过去,发现对树形有影响,也会进一步影响果实的品质。”

  施成武懂得钻研技术。他在果园里安装了一条轨道,运输肥料、果实;每棵果树周围还安装了3个喷头,只要按一下手中的开关,远处电机启动,喷头就自动喷水。原本人工浇水需一天,如今20分钟就能浇透,而且更均匀。

  如今,施成武果园的产量供周边游客上门采摘,他还申请了鼎嘉源品牌,“维持精品定位,不能一味追求产量,要保证品质。”

  和施成武有一样想法的农民在永康不占少数。

  66岁的生姜种植大户徐振良,在得知五指岩生姜获得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后,第一个来申请地标使用。4月中旬,露天生姜刚刚种下,徐振良大棚里的生姜,已经长出了半米高的姜叶。从露天到更高难度的大棚,十多年来,徐振良一直在寻求突破。都说生姜不能连年种,不然容易得姜瘟,但徐振良掌握了大棚高温杀菌消毒技术,解决了这一种植难题,产量实现亩产万斤。每年靠农业种植,徐振良能赚三四十万元。

  正是这些永康人,将臻于完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运用到了农业领域。


钱江晚报 小时·新闻 a0007 农业为何不比产量追质量? 2021-04-29 钱江晚报2021-04-2900008;钱江晚报2021-04-2900011;钱江晚报2021-04-2900010;钱江晚报2021-04-2900009;钱江晚报2021-04-2900012;钱江晚报2021-04-2900014;钱江晚报2021-04-2900016;钱江晚报2021-04-2900015;钱江晚报2021-04-2900013;22458518|;22458517| 2 2021年04月2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