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4版:小时·人文读本

因为一个青瓷展,认识一个人
小时新闻邀你陶艺体验

嵇锡贵与一把窑火

本版图片为嵇锡贵越窑青瓷作品,由贵山窑提供

  因为一个青瓷展,认识一个人

  小时新闻邀你陶艺体验

  嵇锡贵与一把窑火

  80岁的嵇锡贵清楚记得,离开老家湖州迁居景德镇那年,自己还是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

  一家人坐的是船,河道里,很多菱角、浮萍,聚拢来,把船绊住,行进难。船工每走一段,就要停下桨,清理蔓藤……

  到了杭州城站,换坐火车,在江西鹰潭下来再坐船。

  船行了三四天,快到景德镇时,江底都是白白圆圆的东西。嵇锡贵好奇,央船工捞起来看看,托在手上才看清这些圆饼是瓷,船工说这是当地烧制时垫在陶瓷器皿下的垫饼。

  “这段旅程真是冥冥之中的一种预言。”嵇锡贵说。

  40多岁时,她和老公、两个女儿一起,又回到了家乡。不管在哪个城市,不变的是,她同陶瓷打了一辈子的交道。

  浙博二楼侧对着扶梯的一个展厅,正在展出“秘瓷翠色·国家级非遗越窑青瓷传承展”。展览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杭州贵山窑陶瓷艺术馆馆长嵇锡贵以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郭琳山所创作的越窑艺术作品为主,共计六十余件(组)。

  《向阳花开贺党庆》,是嵇锡贵的最新作品。

  盛放的向日葵,开遍整件瓷瓶,满而不乱。饱满流畅的刻花刀法,在清澈莹润的薄釉之下,越发显得明朗、雅致。整件瓷瓶就像万亩花田,风来随摆,摇曳出极富有层次的美感,又充满着千年瓷艺于当代的新鲜生命力。

  “100朵向日葵,她也不打稿子。”大女儿郭艺说,“更准确地讲,妈妈的作品,从来不打稿子。”

  老太太对着瓶胎,信手而画——觉得这里缺叶子,就加一片,那里少朵花,就画一朵花。刻完一朵,她就拿铅笔标个数字上去,第99朵、第100朵,正好填在延安宝塔的顶尖尖边上。

  这是“童子功”。

  1957年,嵇锡贵初中毕业,考进景德镇市陶瓷美术技艺学校,“稀里糊涂”地进了青花班。

  青花班从最基础的画线条开始,每人发一块砖头一样的泥墩,在上面用毛笔蘸青花料画线条,要画得又细又直又挺。画完一层刮掉一层,练到泥墩最后只剩三四厘米厚,嵇锡贵才罢手。来教课的都是景德镇有名的老艺人,花鸟、山水、人物、图案都教。

  “学霸”嵇锡贵,后来考入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学国画,练写生,在故宫里研习,去敦煌临摹,基本功的扎实让她练出一手不受题材限制就能造型的绝活。

  “传统的师傅教徒弟,以临摹为主,即便出师以后,也是按照师傅的样子复制,没有创新性。”嵇锡贵的感悟是,“如果具有较好的造型能力,就很快可以掌握一些表现手段,让自己的创造力融入到技艺的表现中。”

  从西溪湿地景区北门进入,沿福堤漫步至河渚街,一片白墙青瓦,就到了杭州西溪贵山窑陶瓷艺术馆。

  2000年,嵇锡贵与丈夫郭琳山共同创立杭州贵山窑陶瓷艺术研究室,发展传统陶瓷文化,创作具有时代特征的作品。

  嵇锡贵长于陶瓷装饰,作品精美瑰丽;郭琳山精于陶瓷雕塑,作品大气灵动。工作之余,郭琳山会骑着自行车出去办点事,买点东西,“我相对不爱动,每当坐下来,就很专心地完成手上的活。”嵇锡贵回忆。

  2011年,郭琳山离世。从此,嵇锡贵彻底把自己倾注到创作中,西溪荷塘的月色,溪中竞游的鱼群,秋日盛放的雏菊,早春明媚的玉兰……一件件美物,建构着生活的祥和、诗意的栖居种种美好生活的意象。

  每天,她都会去贵山窑,在制作工坊待上数小时;回到家,依旧窝进工作间,在小屋里与瓷艺相对。“去看她,没有一回在做其他事,手上都是正在创作中的作品。”小女儿郭庆说,反之,母亲对物质的要求极低,蒸个包子就能对付一顿,从不要求保姆烧什么菜炖什么汤。

  有一次,女儿上门正赶上嵇锡贵在创作《荷塘月色》,瓶身上莲叶田田,菡萏初绽或盛放,浮雕式的刻花深深浅浅。老太太突着青筋的手,正执一支细细的毛笔,在纹饰的背景上,一笔笔点出斑驳的效果来。

  盯了一会儿,女儿头都晕了,老太太手上却不停,“你看啊,不点上这个褐彩的底子,层次就不那么明显,这个绿就突显不出来。”

  传统的越窑青瓷,在嵇锡贵的手下,承古韵而求新意。技艺是永恒的,观念却要与时俱近,“恢复越窑青瓷,并不是要与千百年前一模一样”。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浙江美术学院邓白教授的影响下,嵇锡贵和郭琳山就开始对越窑青瓷进行大量调查。设立贵山窑后,他们试验烧制,把收集来的古瓷片与现代试制的瓷片比对,进行越窑青瓷釉色的恢复。

  继承了刻花、划花、褐彩、捏塑等传统手法的嵇锡贵,总在创新性地应用新时代的题材、元素、技法,以她的感知和敏思,做出天真、自然又清雅和静的作品,“不重复过去,更不重复自己。”

  窑炉外,满屋的学生屏住呼吸,空气都停住了。“好,推,慢慢推。”嵇锡贵笃定的声音,像摁下了开启键——她抬手,又轻轻压下,窑车听话地缓缓入窑。

  火一起,接下来就是提心吊胆的等待。“烧不成,大半年的工夫就全废了。”对嵇锡贵来说,作品经窑火烧制后,但凡有一点瑕疵,她都会打破重来,再耗费半年制作,还要做得不一样。

  嵇锡贵常跟学生们讲,搞陶瓷艺术,你付出多少,它也会回报多少。你马马虎虎,它也就应付应付你。

  这次一起展出的还有嵇锡贵弟子的作品。从2012年收的5个,到如今20多名,她仿佛看到越窑青瓷在浙江一处又一处地方重新燃起窑火。

  对更年轻的学生来说,嵇老师已经是奶奶辈的人了,可是这位老师身上的朝气和精力,完全不输给他们。“我一天到晚跟他们在一起,当然觉得自己也很年轻了。”嵇锡贵笑着说,“比跟女儿在一起的时间都长啊。”

  每天早上,嵇锡贵到贵山窑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学生们的作品,轮番指点,有时创作到一半,还放下手中事,再来学生中轮番指点一下。

  还有不少弟子分布在浙江各地,他们会远程求助。手机上接到“难题”,嵇锡贵或是刷刷几笔拍张照,或是语音指点几句,传回去。

  她的弟子基本是陶瓷专业科班出身,收徒门槛是考素描和陶瓷设计。也有例外,比如绍兴五星级酒店的雕花厨师。“我跟着师傅学,学了两三年,她才收我为徒。”已是绍兴市工艺美术大师的一名弟子说。

  嵇锡贵收徒,最为看重的是,“择一事,终一生,热爱不放弃才是最重要的。”在追寻自身艺术事业的同时,她腾挪出时间和精力,选徒倾授,传递薪火,乐此不疲。

  “热爱,是她一生对陶瓷的感情。”女儿郭艺说,陶瓷已经融化在她的生命当中,“停下手中的创作,对她而言,才是最痛苦的。”

  两个女儿都还记得,有一年冬天,一家四口正在工作室齐心协力做着手上的活,忽然听到外面不断有鞭炮的声音传来。正在纳闷时,姐妹俩恍然大悟说,今天是除夕夜呀。一家人这才赶紧停下手中的事情,准备过年。

  在创作中倾注,是嵇锡贵一辈子最为愉快的时光。


钱江晚报 小时·人文读本 a0004 嵇锡贵与一把窑火 2021-08-15 钱江晚报2021-08-1500014;钱江晚报2021-08-1500016;钱江晚报2021-08-1500020;钱江晚报2021-08-1500015;22944128;22944129 2 2021年08月1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