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真从容,焦虑自然解
特约评论员 胡欣红
“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置重点班”“不得按考试结果给学生调整分班、排座位”“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8月30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系列新举措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教育部所推出的这些新政,其实并不“新”,多是三令五申强调过的。比如,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班,在2006年9月1日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正式实施时,就已经有明确要求;有关考试形式和频率方面,教育部门在2018年就明确要求,小学一二年级每学期学校可组织1次统一考试,其他年级每学期不超过2次统一考试。令人遗憾的,囿于种种因素,很多措施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这次动了真格,“双减”的深化落实显然已势不可挡。但对此,一些家长内心不无矛盾:一方面希望孩子从作业中解放出来,获得身心健康成长;另一方面担心给孩子减负会不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不得不说,在中高考主要看分数高低的选拨机制没有得到有效改变前,家长的担忧并非无的放矢,但却存在对“分数”的误解。因此,落实“双减”,既要扎实推进相关政策,也要让学校、老师和家长切实转变观念。
以小学低年级为例,孩子还处于懵懂状态,如何适应知识学习才是关键。这个阶段的孩子,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除了一些基本规范和习惯需要养成之外,不应该受到太多的限制与约束。如果以分数对这个年龄的孩子进行评判,其实会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并不能反映孩子的真实素质和能力。
考试的本意是检测能力,如果反而成为对孩子进行错误评价的工具,岂不悲哉?那样会对一些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在北欧、法国、日本等地,小学基本上是没有考试的。小学阶段,相较于考试和排名,综合素质教育更有价值。
近年来,教育评价改革引发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今年3月教育部、中央组织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提出注重结果评价与增值评价、注重综合评价与特色评价、注重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等相结合,着力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倾向,促进形成良好教育生态。相信随着义务教育评价改革的落地,急功近利心态会得到有效遏制。
教育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减负不仅需要教育部门和相关从业者做出努力,还有赖于整个社会观念的转变。在大力推进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如果能逐步实现区域发展、城乡发展、收入分配相对均衡,不同行业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别,这样的从容也会传递到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不必要的教育焦虑便会自然消融。这样的美好愿景,应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