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8版:小时·新闻

社区俞医生问诊高龄聋哑老人
纸和笔无声“谈”出每一丝病情

一个聋哑患者看病用时相当于七个普通人
你身边有克服这种障碍的好办法吗,来和小时新闻说说

  俞佳丽是杭州拱墅区竹竿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全科医生,工作十年,遇到的都是社区街坊邻居。要说有什么特别的,应该就属黄爷爷夫妻俩吧。

第一次见面

用纸笔一笔一划地交流病情和医嘱

  俞佳丽仍然还记得一年前与黄爷爷夫妻俩第一次见面时的情形。那是在去年9月10日,黄爷爷头一回来这里看病。

  “那天我看完一个病人之后叫下个号,叫了半天也没人进来。我就出去看了一下,因为我猜测有些老爷爷老奶奶在一起聊天可能没注意叫号。然后我就看到黄爷爷和陈奶奶就坐在门口,安静地看着我,我过去和他们说话也没有得到回应,直到黄爷爷打起了手势,我才意识到他们是聋哑人。”

  随后,俞佳丽返回诊室拿了纸笔,写下对他们身份的询问,他们点点头,也在纸上写回应。这一开始,决定了老夫妻日后每一次来这里的就诊方式——用纸笔一笔一划地交流病情和医嘱。

  “您哪里不舒服,需要看什么毛病?是要配药吗?”

  黄爷爷一笔一划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不好意思,我们是聋哑人,请您给我们看看。我小便次数多,睡不好,血压高……”

  那一次,通过纸条交流,俞佳丽了解到了黄爷爷的病史,为老爷爷作了血压测量等检查,并开了降压药。

  后来,黄爷爷多次来就诊,开药。每回来看病,诊室里都很安静,而俞医生攒着的小纸条却越来越多。

  “平时烧菜盐要少放。”

  “晚上要早点休息。”

  “这个药,血压不好吃一片,好点吃半片。”

  ……

  一句句嘱咐,跃然纸上。

  由于交流方式的不同,接待这对老夫妻需要比看别的病人花更多时间。“比如一个上午四十几个病人,而我的复诊病人又很多,情况都是比较了解的,所以每个病人也就三五分钟时间。但是接待黄爷爷和陈奶奶则需要20分钟左右,通常接诊一次要写满四五页纸。”

  黄爷爷夫妻俩的身体都不太好,79岁的黄爷爷有前列腺增生、高血压等慢性病,77岁的陈奶奶则有心律失常、早搏、高血压等,所以俞佳丽每次都会详细询问两人身体情况,以作出最准确的判断。

看七个普通患者的时间,才能问诊一个聋哑病人

怎样让他们无障碍看病,还需更多人努力

  由于俞佳丽的尊重和耐心,这对老夫妻去年10月份和俞佳丽签了约,成为她的专属病人。从今年协约生效开始,这对老夫妻不再需要每个月都跑过来配药了,俞佳丽可以有权限给他们开两个月的药,“这样能够尽量给予他们方便,不让他们多跑。”

  黄爷爷知道,俞佳丽每天要看的病人不少,为了尽可能减少就诊环节写字的时间,后来他每次都在家提前写好自己的服药情况及此次就医的诉求。

  “因为他们看病时间的确很长嘛,有时候下一个病人会发发牢骚,那我也会耐心和他们解释老爷爷老奶奶的情况,他们后来也就慢慢理解了。”俞佳丽表示,自己也会尽量照顾到其他病人的情绪,给这对老夫妻预约下一次就诊时间时,她会特意选在病人较少的下午,通常是下班前。

  俞佳丽现有签约病人1203位,其中特殊的病人也不少。

  “我的病人里还有一对80多岁的聋哑老夫妻,他们除了听不见、说不出,还有点中风,所以他们每次都是坐着轮椅来的。”这对老夫妻都患有高血糖,不与家人住在一起,平日里照顾他们的是保姆。“我印象比较深刻,他们经常换阿姨,每换一个新阿姨来,都会跑来问我关于家用血糖仪的用法,我都会教给她们。”

  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专项调查显示:没有手语翻译的帮助,一名聋哑人患者的看病时间大约等于七名普通患者的时间。因为这个特殊的人群与医生交流存在障碍,所以他们普遍存在不愿意到医院看病的情况,小病扛大病拖是他们的常态,以至于很多聋哑人积存了不少健康问题。

  俞医生说:“这个特殊人群也有平等就医的权利,为特殊人士提供专业优质、热情且无障碍的服务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关注聋哑病人的健康问题也是我们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钱江晚报 小时·新闻 a0008 社区俞医生问诊高龄聋哑老人
纸和笔无声“谈”出每一丝病情
2021-09-03 钱江晚报2021-09-0300014;钱江晚报2021-09-0300018;23036114;23036119;钱江晚报2021-09-0300017;23036118 2 2021年09月0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