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步行来都乐地
邹汉明 中国作协会员。出版有《江南词典》《少年游》《塔鱼浜自然史》等十余种著作。
□ 邹汉明
中国作协会员。出版有《江南词典》《少年游》《塔鱼浜自然史》等十余种著作。
信步行来都乐地
南溪,小名馆头溪,在村口平静地躺卧着。南溪发源于武义县千丈岩,流到这里,似乎需要歇一下脚力了,它一头躺倒,突然安静下来,于是怀抱着一泓清水,捧出了两岸珍贵的倒影。树梢上跳跃的鸟雀,吐出珍珠似的鸟鸣,一粒一粒又一粒,落入水中,如河底的河卵石,闪闪发着微光。充足的阳光使树叶浓密而翠绿,这一切加深了这地方世外桃源般的幽静。
躺卧在英山和石龟潭之间的南溪,在一张线描图上,确乎呈现出一个独一无二的C形弯道,可是,我实地踏访的这一段,放眼C字的背弯处,却不见那个溜光的弧度,反倒显现着一根水亮亮的直线,相切于那个叫做园周的美丽村庄。
园周,听起来像一个数学的术语。它是大园和山后周两个自然村在1983年重组后的命名。显然,新地名是从两个老地名中各捻出一字组成。而所谓园周者,实即圆满、周全之意。但凡读过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人,无人不知圆周率,所以园周这名词,主人介绍一遍,客人听过一遍,便不会相忘。而到那园子里转一转,在方位的感觉上,其地貌也确乎像一个圆。
诗人、永康市作协主席章锦水先生走在我们一行人的前头,他领我们去看溪水中的一个叫做纱帽岩的景点。锦水兄我不陌生,1997年1月的《东海》杂志上,他发表组诗《乡间情结》,在作者简介一栏,我记得他有“嗜诗如命”一语,可说印象深刻。那时他还在永康桥下镇政府工作。往事如烟,一晃二十多年过去。
暮春的南溪河畔,满眼都是翠绿,那水更是奇异,被悠悠白云荡空了似的,又被枝头的春色倒映其中而染绿了。我们一边慢走着,一边慢聊着,不知不觉就来到了新打造的状元及第景区。但见山光水色,澄碧如练,静谧的南溪水中,一块纱帽形状的岩石离散开去,凸出于水面,这就是传说中的纱帽岩。
在江畔的西侧,人工点缀着不少手绘图,锦水兄手指着一张《明代·义丰乡三都二图示意图》告诉我,这一条南溪的线描图,就是他对着地方志的刻本亲手摹下的。原来,那个曾经“嗜诗如命”的诗人,这几年“移情别恋”,领着一帮兄弟,浸淫于地方文化,以一个诗人的情怀来为一方水土增色。眼下这花团锦族的园周村,在每一个细部上,也可以见出他的诗思的。
我们是在暮色中真正进入园周村的。也许因为这地名的缘故,在我的印象中,我们就像走在一个巨大的花园里,而这个花园是圆形的。
影影绰绰中,我看到了湖泊。一个村庄,古往今来,可以没有雕龙画凤的牌坊,但不能没有湖泊池塘,至于湖、塘的大小,那倒是无关紧要的。湖的对面是一整块褐色的巨岩,看上去有点特别,一问,才知是金蟾岩。金蟾守望着的这湖呢,也有一个名字,叫映湖。当然,我是问了闲逛的园周村村民方才知晓的。
有一个关于金蟾岩的民间故事是这样的:传说古时有个天仙,肩挑一对铁饼飞往远方,途经这英周山附近时,肩上的挑子断了,一块铁饼落在映湖一侧,即为金蟾岩;另一块落在南溪上,即为纱帽岩。这金蟾,在中国固有的文化中,不就是一个招财进宝的意象吗?中国民间,对于弄不明白的自然景观,一向有着删繁就简的想象力。
很有意思,我对园周村印象最最深刻的,也就是这纱帽岩和金蟾岩。
明代有位叫做章恺的先生过此,做了八句打油诗,如今也成了某个院子某个天井某堵墙上的文化点缀,可惜我只记住了“信步行来都乐地”一句。我今天走逛园周村前后不到三天,纱帽岩和金蟾岩,这两个地方实难忘却。即如这行诗,现在或者将来,以“乐地”来指称园周,我也是十分认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