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从阿富汗来
那三年,承蒙关照
两百多件阿富汗珍贵文物曾在中国多地展出
如今这些文物还好吗?策展人陈建中讲述背后故事
本报实习生 周林怡 本报记者 史春波
曾在香港展出的阿富汗珍宝 |
拉西米(右)和陈建中 |
9月初的一个晚上,杭州钱塘区的酒店里,65岁的陈建中接受了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的独家专访。
他一坐下,就聊起了大家最关心的那些宝贝,“这批珍宝现在存放于阿富汗总统府金库,总体安全。拉西米馆长也向有关方面申请了一支武装队伍来保护博物馆。放心,现在它们是安全的。”
从2017年到2020年,在三年时间里,在陈建中的运作下,230余件(套)阿富汗文物在中国走过了八个博物馆,观众达150万人次。
在2个多小时里,陈建中讲述了他和阿富汗文物的故事:怎么会和阿富汗国宝发生关系,以及有没有可能让阿富汗文物走进浙江。
机场见面,敲定中国巡展方案
陈建中初次见到这批阿富汗珍宝,是在五年前的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这次观展的经历,像是在陈建中心里悄悄埋下了一粒种子。
2017年3月,这批阿富汗珍宝果然来到了中国,在故宫博物院展览了三个多月。但这个时候,它和陈建中还没什么关系。
结束了故宫的展览后,这批珍宝却遇到了一个难题。由于特殊的原因,它们无法前往另一个国家的下一站计划地点展出,可能因此要被送回阿富汗。
喀布尔仍然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很显然,这批文物尚不适合此时返乡。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馆长拉西米担忧文物的命运,他联系了日本前文化厅长官青柳正规,希望能够寻找到其他途径,接力将这批文物在中国进行巡展。恰好当时陈建中正在日本筹备“汉字三千年”大型国际文物巡回展,借这次展览的机缘,青柳正规向陈建中转述了这批阿富汗文物面临的困境,希望他能把展览在中国延续下去。于是,一颗种子顺利落地生根。
陈建中回忆道,“和拉西米馆长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北京首都机场,我们就在机场的一个会客厅里,初步确定了之后的系列巡展的主要环节。”
2017年9月,当时的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现故宫博物院院长)毅然接下了中国巡展第一棒。一场为丝路文明护航的巡展活动由此在中国揭幕。
在中国,这批文物停留最久
陈建中坦言,承办展览的过程并不容易。“最难的首先是文物本身的安全问题,保管、运输和陈列的过程,都要格外小心翼翼。我们请了专业的文物运输公司来保障文物在国内旅程的安全。”陈建中说。
紧接着,双方团队的语言沟通、经费紧张等难题又接踵而至。陈建中的团队要负责阿富汗随展人员接待、布展、撤展等多项工作,过程琐碎而充满挑战。
陈建中笑着讲述当时团队的“闯关”经历,“和阿富汗团队对接时,有时一句话要经过三层翻译才能传递。因此中方代表团里必须有一个既会英语又懂阿富汗达里语的成员。我们就是这样一步步攻克难关,才办成了这次巡展。”
最终,这批文物走过了敦煌、成都、郑州、长沙等国内八大博物馆,吸引了150多万名观众。“这是阿富汗珍宝全球巡展在同一个国家展出地点最多、时长最久的一次。”陈建中很自豪。
穿着防弹衣,他探访阿富汗博物馆
2019年4月,陈建中作为中方策展团队的一员,穿防弹衣坐防弹车,对阿富汗进行了交流访问。
在那里,他结识了巴瓦瑞,一位毕生都在为阿富汗文化和艺术的发展而努力的考古学家。回忆起见面的场景,陈建中不禁莞尔,“我们的交流需要四个人。巴瓦瑞先生说达里语,要先由拉西米馆长翻译成英文,再由翻译转为中文传达给我。”
今年6月,巴瓦瑞先生因感染新冠病毒而离世。
陈建中记得,与巴瓦瑞的最后一次见面,是在阿富汗珍宝中国巡展的最后一站:香港。一同在香港的5天里,陈建中每晚都会与他聊天,关于展览,关于未来的计划。“我们当时说到一个非常重大的事情,是关于阿富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佛钵。”陈建中说,他当时与巴瓦瑞先生已经达成共识:佛钵到中国展出两年。
可惜受疫情影响,加上阿富汗政局动荡,这次展览未能如期举行。
但值得期待的是,包括这件佛钵在内的一次新的阿富汗文物展正在策划中。
杭州,是陈建中考虑的一个设展城市。“在文化大省浙江,在亚运会举办前的杭州,策划一场亚洲文明的大展,或者是来一场阿富汗珍宝展。”陈建中希望能够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