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4版:小时·人文读本

文章导航

带着竹雕艺术品三上央视
周桂新的大师课将上线小时新闻客户端

竹上生花

《荷韵之声》
《定海神针》

  带着竹雕艺术品三上央视

  周桂新的大师课将上线小时新闻客户端

  竹上生花

  这是周桂新第三次上央视了,继前两年登上央视后,这一回他又带着心爱的竹雕艺术,于9月9日晚9点登上CCTV3《今晚看你的》节目,与观众分享他的12件作品。

  节目中,他还带去两件橄榄核雕——指端的八仙玲珑灯,转动外一层,可窥见里一层的八仙像走马灯一样,一个个坐着宝骑而过,精美又有趣。

  周桂新,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这三年,他成了央视的常客。

  2019年,CCTV-17《乡土》栏目组来到东阳,采访周桂新和非遗锡艺传承人卢晓侃,跟着他上山选竹、设计雕刻、打坯修光,花了半个月的工夫;2020年,他携一清代竹根雕和自己的竹根雕作品,参加CCTV-2《一锤定音》栏目的录制。

  下周,他将做客“小时大师课”,在小时新闻客户端里,周桂新会为大家带来一堂特别定制的竹雕视频课。

  扫一扫版面左边的二维码,关注我,收下这份领你欣赏方寸之美的攻略。

  去年,周桂新成为浙江省“五个一批”文艺人才孵化(名家培育)计划中的一员。这项孵化计划首期覆盖美术、书法、戏剧、曲艺、民间工艺等五个浙江在全国第一方阵的艺术门类。其中,民间工艺类团队的孵化对象有18人,他是东阳市唯一入选者。

  周桂新入选,没有悬念——

  当面对一段竹子或竹根,按老法子,理所当然是以奇制奇,以奇雕奇。材料的底子就要好,毕竟在上面腾挪施展,只有做减法,没得用加法。

  而周桂新,却赋予了一段普普通通的竹子以生命,在其上,又长出一个小小的宇宙。

  “这是从小时候看的连环画中走出来的。”我看到周桂新《西游记》作品后,脑海里跳出来的第一句话。

  比如这件《定海神针》,古典的白描传统风格,定格成立体的造型,仔细看,随意形转流淌的竹木材质,又暗涌着现代的创意。

  承托起齐天大圣的浪花,以及龙宫水族被惊扰后洄游而生的波纹,都是通过同一段竹子的大胆“位移”而完成。

  也就是说,这件作品中,没有“无中生有”的黏贴。这一幕经典画面,靠的只是一段竹子的转化、生发。它所伸展出的空间和创造力,令人匪夷所思。

  被惊到的不止我一个。

  前几年,《西游记》系列作品在日本展出时,一位日本外交官员与中方的朋友谈笑风生地经过展台,对方多问了一句,得知眼前的作品来自一整段的竹子“生花”时,顿时愣在现场,好一会儿才“活”过来。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老院长常沙娜,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一次“中国好手艺展”上,看到周桂新的《西游记》作品时,也竖起大拇指点赞了好久。

  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作品。第一次见识周桂新“移位加法雕刻”作品的人都这么说。

  这个独特名字的技法,是周桂新的独创。

  “比方说,一根竹子只有5厘米长,我用移位,可以让它长到30厘米、40厘米。以一段竹子为母体,不断分裂出不同的个体,但又与竹子本体藕断丝连,达到作品长宽长高的效果。这就是空间的加法。”周桂新说。

  是不是一种竹子的延伸?

  “不只是延伸,只追求长度,它会断。”周桂新说,竹子本就易断,芯子更直更脆,一拗就折了。但他跟竹子在一起30年了,“它在我的手上,会变得比较软。”

  移位加法雕刻最初只是周桂新的灵光一现,从拓展出来的一根枝条上,多加上一只蝉,一只鸟,一朵小牡丹……

  一次又一次,一段平平无奇的竹子,经过割裂、旋转、烘烤、弯曲、定位、雕镂,融入东阳木雕的平面浮雕、圆雕、半圆雕以及镂空雕、线刻等技法,他拓展着竹子的变化,构图越来越饱满,气韵越来越生动。

  比如《荷韵之声》,细长的荷茎要撑起直径6厘米的荷叶,还要再现风吹叶摆的姿态。如何让荷叶稳稳立住,细细的荷茎不会折断,怎么都觉得这件作品的完成是被吹了一口仙气。

  “最后要完成一件作品,需要一边设计,一边移位,一边雕刻,往复循环。”周桂新的作品,从来不画图纸,也没有定位。他就靠着几十年来,摸透了竹子的习性,因地制宜地进行构思,指挥着手下的刻刀。

  作品《春天来了》,是在一节寻常竹子上,抽长出一棵春天的树。叶子还未长满枝头,历冬而来的树干藤条还有点干秃,这棵树却是乡间娃儿的游乐园,爬树的,攀藤的,荡秋千的,一幕嬉戏图。

  作品在香港展出时,曾被一位客商看中,追到东阳想买下这件作品。

  周桂新不舍得,“这件做的是我自己的故事。”那三个在爬树攀藤的小孩,其中一个就是他,还有两个是发小。

  东阳周店,是周桂新长大的地方,也是他现在工作室的所在。

  30多年前,16岁的周桂新趁暑假,瞒着家人当了两个月木雕学徒。9月开学,他不再去学校,“家里条件不好,我不读书是想撑起这个家。”

  没几个月,周桂新的木雕手艺就赛过了一般的同行。他常常去看老前辈的东西,提高眼界和审美,回来就细细地琢磨。

  “学好了,能过上很好的生活;学精了,能做更好的事情。”那时候的周桂新,还不知道什么是更好的事情,但知道怎样能“更好”。

  从木雕转到竹雕,很偶然。周桂新的一个同行跟他讲,竹根做起来挺好玩的。

  “竹子,怎么会这么好看。”他初涉竹根雕,就被竹根原生态的样子吸引住了。竹衣、竹根须,还有一整圈的竹顶(竹根部的花纹),“竹子是中空的,一段竹子厚度也不均匀,碰上竹节可以雕得很深。竹雕,比木雕更有意思。”

  《祖国之花》是一件竹根雕,周桂新用的传统技法,一层层深入,菊花、牡丹、月季、白玉兰。“往往雕到最深处,才知道最后能雕成什么样。”

  “我想让人们发现竹子的内在美。”他有时用传统深雕,有时用移位加法,有时故意雕到尽处,雕透了,显露出竹子虚空的内部结构,可以看到藏在芯里的竹节。

  就像《花好月圆》,各种技法叠加,一段竹子既留存着本来的生命体征,又在刻刀下或深或浅幻化出各种造型,“多好看。”周桂新说,在他眼里,每一段竹子都有不一样的美。

  掉进竹雕世界里的周桂新,经常会做一个梦,梦中他进入一个奇幻的世界,看到的都是精美无比的作品。

  为了把梦中的作品,在现实中做出来,他常常在工作室一待一整天,甚至熬到凌晨一两点,“不会饿,整个人是愉悦兴奋的。”

  当下,周桂新最想完成的一件作品是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但他已经等了好几年,一直未动手,“我想突破。”

  近20年前,他完成《水浒》的一百零八将,用的是传统竹雕法中的圆雕;多年后,他运用板雕的技法,再现了《红楼梦》里的经典片段;六七年前,《西游记》系列作品惊天出世,轰动中国工艺美术界;而最后剩下的《三国演义》,该寻找运用一种什么样的新技法来加以表现呢?

  “要跟以前都不一样。我有了思路又推翻,有了思路又推翻,一而再再而三地打击自己。”周桂新笑了起来,“不急不急,什么时候定下,什么时候就动手。”

  还是回到初心。这是周桂新不断突破的终极意义。

  他回溯几十年来的竹雕之路,最高兴的是,他挖掘了竹子的平凡美,不再遵循以前竹根雕追求奇型的原料,无论是竹根、竹段、竹叉、竹叶,都能在他的想像和技艺下融合在一起,把它们变成更高雅的美。

  木雕,用的材料往往是大树,生长好多好多年的大树。

  而满山遍野的竹子是取之不尽的,他可以把竹子用得淋漓尽致,从竹根到竹尖都不浪费,“这样的作品,更环保,更讲究生态,也更富有生命力。”


钱江晚报 小时·人文读本 a0004 竹上生花 2021-09-12 钱江晚报2021-09-1200014;钱江晚报2021-09-1200017;钱江晚报2021-09-1200020;钱江晚报2021-09-1200015;23066538;23066542 2 2021年09月1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