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导演陆帕携
话剧《狂人日记》来到绍兴
重新发现
不一样的鲁迅
本报记者 张瑾华
《狂人日记》剧照 |
《阿Q正传》剧照 |
在屋子的角落出现一个窗户,透着月光 ,叙事者在月光下读狂人的日记: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我怕得有理。”
这是来自波兰导演陆帕的作品——话剧《狂人日记》。9月27日,将在绍兴大剧院上演,王学兵、梅婷等出演。
不仅是《狂人日记》,还有一部部鲁迅作品改编的剧,这些年不断推陈出新。
9月25日,鲁迅生日这一天,绍兴将举行一场隆重的纪念会。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戏剧展演的研讨会也同期进行。这在纪念鲁迅的活动中是首次,也是绍兴首次和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合作的成果。
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们,聚在一起,重新发现鲁迅。
波兰人陆帕
眼中的中国人鲁迅
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的4卷5号,刊登了一篇叫《狂人日记》的白话日记体小说。这是一篇短篇小说,只有12篇日记,4000多字。
在小说里,鲁迅借“狂人”之口发出绝望的呐喊,“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
陆帕看见了那种无望。78周岁的波兰人陆帕,与140周岁的中国人鲁迅,隔着时空惺惺相惜。
导演陆帕,是大师级导演,“欧洲剧场奖”获得者。
他导演的《假面玛丽莲》《伐木》《英雄广场》曾在中国演出,形成了一阵阵旋风。从根据史铁生作品改编的《酗酒者莫非》到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狂人日记》,可以说是一种跨文化的戏剧实验,非常值得研究。
这次的展演,是鲁迅的《狂人日记》第一次被改编,也是陆帕“中国故事三部曲”的第二部,从一开始,就引发了极大的关注。
一个波兰人,是怎样一步步抵达鲁迅的精神世界的呢?
陆帕排戏有一套自己的程序:大家先自我介绍,然后谈鲁迅,再谈对《狂人日记》的印象,再谈人物。
陆帕之前在北京排练此剧时给演员讲戏,他说,为了表现角色恶的一面,演员不能很肤浅地只演角色的“恶”,更要演出隐瞒的恶,将自己的恶性隐瞒得很好,才“做成”了一个“恶人”,这样,鲁迅《狂人日记》笔下的各个人物才能变得更为丰满和立体。
为了更抵达鲁迅,陆帕他多次泡在绍兴。《狂人日记》出品方、驱动传媒艺术总监钱程,就曾几次陪着陆帕,在鲁迅故里流连。
作为一个外国人,陆帕研究了四年《狂人日记》,还同时研读鲁迅其他的小说,在排练中,他要求演员还要深读鲁迅写的《风筝》《弟兄》《阿Q正传》《一件小事》《故乡》《祥林嫂》《野草》等作品。主创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试图从鲁迅的作品中,读出鲁迅所想痛击的本质,不断深入挖掘文字下的人性。
除了“吃人”“救救孩子”这两个“戏点”,陆帕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跟中国人心目中不一样的鲁迅。
话剧《狂人日记》
在绍兴和世界的共振
《狂人日记》的开篇写:“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在很多个有月光的夜晚里,“狂人”以第一人称写下,他见着的封建礼教“吃人”的日记。
话剧版的《狂人日记》也开始于一个有“月光”的晚上。
一位类似鲁迅的叙事者“周先生”,一出场就到门口敲门,哥哥出来开门,嫂子也探出头来,“周先生”说想见弟弟。
“周先生”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他带我们进入《狂人日记》高墙里的世界,也让我们对《狂人日记》产生“间离”。剧中有一个桥段,是佃农说到阿Q如何被杀的故事,没错,陆帕在《狂人日记》中加进了《阿Q正传》的情节。
节奏缓慢,充满情感和哲思,是陆帕作品的特点。因为他曾经对演员说过,希望他们做时间的主人,而不是急匆匆地被时间掌握。
《狂人日记》也一样,话剧分三幕,四个小时多一点,看这部戏需要点耐心。
“仿佛打开了0.5倍速。”有观众这样评价。但大家感受到了更多语言难以表达的东西。观众们看到的这一部《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狂人日记》,又不只是鲁迅的《狂人日记》。
陆帕喜欢用多种媒体制造出梦境一般的效果。
“在剧中出现了绍兴水乡,多艘乌篷船驶向牵索长道的桥洞,狂人站在桥上的影像,很有质感。这两个意象都是通过影像来表现的。陆帕认为戏中出现了绍兴城市的风景,能使人联想到鲁迅的原作。”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会长胡志毅说。
然而也因其复杂性变得有些“难懂”。
“个人总体感觉略有沉闷,但深刻。”胡志毅说,陆帕的改编并非完美,这是一次颇为个人化的对于鲁迅精神世界的探索与接近,其演出形式的美学追求值得肯定,为我们呈现出中国话剧现代性追求的一种可能。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狂人日记》,鲁迅在当下更加走向了世界,又随着外国人陆帕,回到了他的故乡绍兴。这是一次跨界的,也是跨越世界的文化交流。
被不断改编的
“鲁迅戏”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几乎没有写过专门的戏剧作品,我们只是在鲁迅的《野草》中看到一篇戏剧体的《过客》。但是根据鲁迅小说改编的戏剧作品却非常丰富。
这次在绍兴举办的“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戏剧展演”,能让观众们一睹为快的《狂人日记》《祥林嫂》《阿Q正传》等新排话剧和经典戏剧剧目,只是“鲁迅剧”其中的一小部分。
之前被改编成戏剧的鲁迅作品有田汉改编的《阿Q正传》,北京人艺的《咸亨酒店》,林兆华导演的《故事新编》,郑天玮改编的《伤逝》,王延松导演的《无常·女吊》,王延松导演、金永玲主演的歌剧《祝福》,上海话剧中心演出的《鲁镇往事》等,还有陆帕的学生格热戈日·亚日那导演的舞台剧《铸剑》。
尤其是《阿Q正传》,自问世来,一直被视为“中国文化的民族寓言”,国内外改编搬演几乎未曾停息。
《阿Q正传》有多个话剧改编本,现已知影响较大的为田汉、许幸之、陈白尘的三个版本。其中又以许幸之的最为成功,但田汉与陈白尘的改编本更贴合时代的语境。
这里要提一提根据《阿Q正传》改编的舞台剧《阿Q的神灯》,是剧作家陈国峰“向伟大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致敬”的诚意之作。
陈国峰的艺术想象十分大胆。
剧作以鲁迅曾经发出的“假如阿Q革命会怎么样”为切入点,并进一步假设。
2004年是鲁迅先生留学日本仙台100周年,仙台剧社排了两幕十场话剧《远火——鲁迅在仙台》,再现了1904年至1906年期间,鲁迅先生留学日本仙台时的学习和生活,着重描绘了治学严谨的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怀和照顾,歌颂了异国师生之间的友情。
2006年9月,这部剧在日本仙台公演, 修改后于当年10月份在中国北京和上海两地公演,后又于当年11月份在日本福井市公演,都取得了成功。
鲁迅就这样以不同的内涵和形式,在他的故乡绍兴,在他的中国,在更大的世界,活着,也被阐释着,碰撞着,在新的时代,擦出新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