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是一门艺术
医生要学会因人而异交流
同样一个医生
评价为何两极分化
本报讯 浙大妇院医患沟通办公室的桌子上,放着一台老旧而忙碌的电话。
它外貌平平无奇,只有机身上几道隐约的划痕记录了多年的工作业绩——那是被一个患者狠狠甩到地上留下的痕迹。
每次电话铃声响起,朱燕飞都要深呼吸一口气才有勇气面对电话线那头的大嗓门;随后她拿起电话拨给医生,又会遭到他们一致的“嫌弃”:你打电话来一定没有好事。
朱燕飞是浙大妇院第一位全职处理医患关系的工作人员,她每个月处理上百件医患纠纷,其中门诊患者的投诉要远远多于住院患者,“因为门诊交流的时间短,很容易产生误会和冲突,而住院患者和医生长时间接触,更容易建立信任关系。”
工作多年,她总结医患关系和谐与否,归根结底就是“沟通”二字。
哪怕工作多年,当办公室电话铃声响起时,朱燕飞的神经还是会下意识紧绷起来。
“你好,这里是医患……”还没等她讲完,听筒那边已经传来激动的声音,“你们医生怎么回事,我又没有精神病,为什么给我开精神病的药!”
这是一位排尿困难、下腹酸痛的患者,医生门诊时给她开了一周的药,结果她回家后发现说明书上写着药物有“治疗轻中度抑郁”的功效。
“病人对精神心理疾病还是比较敏感的,除非是精神科医生开出这类药,否则他们都比较排斥。我们只能耐心解释药物有不同功效,医生是对症下药,没有别的意思。”
当天,办公室还出现了难得的温情时刻,一位阿姨满脸微笑推开门,“我想表扬给我看病的医生,你能帮我传达一下吧?”
退休教师王阿姨前段时间体检查出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偏高,她上网搜索发现,除了怀孕之外,侵蚀性葡萄胎也可能导致HCG升高。接下来一周,她担心得吃不下、睡不好,最后来到浙大妇院做进一步的检查。
检查结果出来后,妇科的一位医生仔细分析了她HCG偏高的原因,排除了葡萄胎的可能性。
“这医生态度毛好的,讲得条理分明,不像有的医生含含糊糊就把病人打发掉,我听完安心多了。”
送走王阿姨后,朱燕飞有点感慨,因为前几天还有患者抱怨同一个医生讲话太直接,不考虑病人的感受。同样逻辑清晰的分析,换了个患者就变成了不近人情的风凉话。
“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少见,有些医生的评价完全是两极化的,医生也觉得很困惑。但我们也会提醒医生,和患者交流尽量要因人而异。”
本报记者 张冰清 本报通讯员 孙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