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获认同,仍需避免“一刀切”
特约评论员 胡欣红
“双减”政策落地,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坊间普遍认为,能否得到家长的理解配合,是其能否顺利贯彻执行的一大关键因素。
为了解学生家长对于“双减”的真实态度,近期,共青团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长的抽样调查。调查情况显示:86.8%的受访家长支持提高校内教学质量,同时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74.8%的受访家长支持减少机械重复的刷题,减轻孩子作业负担;72.7%受访家长表示教育焦虑有所缓解;82.6%的受访家长支持学校为学生开展课后服务。
“教育焦虑”曾是中国社会一大顽疾,也是校外培训火爆的根源。很多人担心,习惯了被裹挟着奔跑、突然被喊停的家长们一时之间会不适应,进而影响“双减”的推进。
共青团中央的抽样调查结果,令人长舒一口气。数据表明,“双减”获得了绝大多数家长的高度支持。尤为可喜的是,对“双减”政策越了解的受访家长,越倾向支持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和作业负担。看来,只要加大宣传解释力度,让家长们接受“双减”并不难。
高兴之余,也须看到,依然有部分家长持观望甚至否定的态度。虽然比例并不高,但如果不能被有效引导,可能会导致一些负面行为。调查显示,依然有2.3%的受访家长决定给孩子报名一对一私教,1.8%的受访家长表示会攒班请老师授课。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有人在“加餐”,就难免引发其他人跟风,其后果可想而知。
这就需要学校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和辅助,当好家长们的灵魂导师,通过引导家长了解教育的本质和教育规律,解开家长的心结,懂得自己的职责是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快乐成长。
同时,在落实“双减”的过程中要把工作做细做实,有些方面要避免“一刀切”。比如,有些学校在推行课后服务时,为了工作方便,罔顾相关部门一再强调的自愿原则,要求所有孩子必须参加。全员参与之后,因为场地等限制,孩子们只能坐在教室里做作业,少有参加兴趣活动的机会。这样下来,小学生一天在校时间近10小时,且基本都是坐在教室里,家长们难免有怨言。
“双减”的初衷是给孩子和家长减负,减轻各方的焦虑,而不应制造新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