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辛亥革命110周年纪念日,革命先贤秦吉人的外孙深情回忆外公——
革命与办学,是他人生的两个支点
本报记者 蓝震
秦吉人铜像 |
秦卓英和儿子到大通学堂缅怀父亲秦吉人 |
前天一早,95岁高龄的秦卓英在儿子搀扶下,带着一捧花,来到绍兴大通学堂。
“爸爸,我来看您了……”老太太刚开口,已泪眼模糊。
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这个特殊日子,老人以特殊方式纪念自己的父亲——辛亥革命先贤秦吉人。
110年前,辛亥革命爆发,秋瑾、徐锡麟、陶成章、鲁迅、蔡元培等一大批仁人志士加入。绍兴东湖镇(现越城区东湖街道)杨浜村的小年轻秦吉人,就读于绍兴大通师范学堂,系秋瑾的学生之一,当年追随蔡元培先生,在学生中率先成为光复会会员,投身到辛亥革命洪流之中。
小家庭,连着大时代。回望百年,这场革命,不仅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也深深影响着秦家后人。
参加革命致残
典当家产,投身家乡教育
秦卓英是秦吉人唯一的子女,也是目前仍健在的为数不多的绍兴辛亥革命志士子女之一。
关于外公秦吉人的身世,吴立伟是自小从母亲秦卓英那儿获悉的。
昨天,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联系上了吴立伟先生。他向我们深情回忆起了外公的点滴和秦家不为人知的故事。
以下是吴先生的自述:
从小,就经常听母亲讲外公的故事。
我出生时,外公早已不在人世,打小我就没有看见过外公,只是在一些老相片里认识了外公。相片中的外公,慈眉善目,穿着长衫,戴着眼镜,稀疏的发际间,睿智闪烁,清瘦的脸上,弘毅宽厚,一副学者模样。
母亲对外公怀有深挚的感情,每每说起外公的往事,总会含泪凝噎,动情处声泪俱下,让听者肃然动容。父女感情之深厚,绝非一般。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从母亲的点滴讲述中,慢慢了解了外公,熟知了外公的一些事迹。
外公出身于书香之家,他的祖父曾任翰林院编修,父亲在江西当官。外公一家与蔡元培先生沾亲带故,外公称其为姑父。小时候,外公一天到晚跟在姑父身后跑,耳染目濡,外公幼小的心灵里萌动着革命的种子。
长大后,外公思想进步,热血满腔,忧国忧民,立志报国。十七岁那年,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就读于绍兴大通师范学堂,习文练武,追随蔡元培,师从女侠秋瑾,参加了光复会,融入到辛亥革命洪流中,为推翻封建专制统治,振兴中华民族,推动民主共和,四处奔走呼号。在当年光复会学生名册中,外公排名第二,现存绍兴大通师范学堂光复会党人录碑刻中,悬挂的光复会革命志士头像中也有外公的相片。
在革命活动中,外公的左眼不幸被清兵所伤而失明,壮志未酬,带着伤残回到了家乡。当他看到家乡一穷二白,乡亲目不识丁,大批孩童没书读、没文化,教育落后,决心改变这个状况,走教育救国的道路。他一只眼睛失明,一只眼睛高度近视,但身残志不残,在光复会挚友鲁迅先生的帮助下,典当了家产,筹措资金,邀集有识之士,以秦家祠堂为校址,于1912年创办了家乡初级小学,并自任教师兼校长达三十八年之久。
一九五一年,外公病逝,享年六十五岁。
她被鲁迅称为“假小子”
接过父亲教育救国接力棒
“外公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辉的一生。在他六十五年的生涯中,革命与办学,是他人生的两个支点,构成了他生命的全部。”
吴立伟说。他还向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透露了一个细节:
那时候,鲁迅先生常到家乡杨浜村车家台门,外公也经常与其谋面,讨教教育之道。因外公眼睛残疾,行动很是不便,母亲自然成了外公不可或缺的小拐杖,所以鲁迅先生也认识她,亲切地称她为“假小子”。
在女儿秦卓英的眼里,父亲秦吉人除了有远大的志向,还有一颗善良的心,是一位深受家乡百姓尊敬与爱戴的“先生”。
“我多次听母亲讲起,外公一向乐善好施,周济邻里乡亲,做了好事又不愿留名。像大雪天时,有的乡亲缺衣少穿,外公知道了就会叫家人置办一些衣被,在夜深人静时悄悄放到乡亲的家门口,帮助他们御寒;看到有的农民兄弟因为穷,家中揭不开锅,孩子饿得哇哇哭,外公不时资助帮衬,送吃送穿……”
革命成功后,为改变家乡文化落后、农家子弟贫苦失学的状况,秦吉人于1912年创办了杨浜初级小学(今杨浜完全小学前身),开始走上教育救国的道路。
“从1912年底建校后,我父亲就一直亲任学校教师和校长,时间长达38年之久。特别是在最初的近20年中,整个学校就他一个老师。”
因为左眼失明,加上右眼又高度近视,行动不便,作为家中独女的秦卓英自少女时代起就做了父亲的“助手”。
从上世纪40年代起,秦卓英在该校正式任教,成为父亲的同事之一,直至父亲离世。
“办学是父亲后半生最重要的事业。假如他能看到当年创办的学校发展得这么好,相信他一定会很欣慰。”秦卓英说。
这些年,秦卓英秉承父亲遗志,心系家乡,心系教育。
吴立伟说,这些年来,不管刮风下雨,每年母亲两个地方必须要去,雷打不动:一个是外公生前创办的杨浜小学,她带上自费购置的铅笔、笔记本等,在六一儿童节前夕到学校看望孩子们,鼓励他们好好学习,未来成为国家栋梁;另一个是大通学堂,她每年都会去那里祭奠父亲和父亲一样的辛亥革命先贤。
“现在母亲年纪大了,我们劝她不要去了,老太太还要发脾气,说无论身体多么不好,都要过去。”
前天,辛亥革命110周年纪念日,老太太早早起来,梳妆打扮,精心挑选了一捧雏菊,去看望了父亲。
吴立伟能理解母亲这么年多的坚持,“这是一种家国情怀。对我们后辈而言,更要接好这一棒,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秦家后人们一直有个心愿,希望能将秦吉人的老宅进行修缮,修建秦吉人纪念馆,让后人以史为鉴,学习和弘扬辛亥志士们为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