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6版:小时·评论

不同教育理念交锋,不该误伤孩子

  一群成年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最后让一个7岁孩子承担后果。相信身为家长的每一个成年人,都不愿意看到事情会走向这样的结局。

  近日,成都商报曝光了发生在贵州省贵阳市一所知名小学的不和谐一幕。7岁的妞妞本来在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小学上学,这算是当地一所“顶流”小学。妞妞的妈妈反对老师给孩子布置过多书面作业,与班主任发生冲突,结果遭到全班39个学生家庭中37名家长的孤立。这37名家长先后两次联名“请愿”,要求7岁的妞妞转学。这场“斗争”的最后结果是,班主任被通报处分,7岁的妞妞变得厌学,并离开家门口的学校,转学去了20多公里外的一所私立学校。

  这件事情的发展脉络其实是很清楚的:导火索就是家长要求减轻孩子的家庭作业,而家委会排除妞妞家长另外建群的举动使矛盾激化。37名家长的联合请愿书,没有任何法律意义上的效力,这场37位家长加一位班主任和另一位家长之间的争执,最后找不到一个真正的赢家。这件事情展现的警示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人人都明白,社会是多元的,人是多样的,每个家庭对孩子的期待和教育方式是有差别的。但即使如此,通过读书改变人生,通过教育实现阶层流动,是长久以来社会发展形成的“正确结论”,所以大多数家长仍会把孩子的学习放在第一位。一个不“鸡娃”的家长是少数派,受排挤被孤立,老实说并不意外。

  事实上,“双减”政策实施之后,校园有了很多变化,尤其小学一二年级,明确规定不进行纸面考试,严禁给家长布置作业。可以说,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减负政策推行起来,一环扣一环,的的确确全面减轻了作业总量和时长。但是大部分家长仍然不敢“减”——要是自己的孩子“减”了,别的孩子没“减”,怎么办?如此一来,“政府打掉了培训班,却没法打掉家长心里的培训班”,成为减负背景下不少家长的多重困境。

  于是出现了这样的心理:你家孩子“不要好”是你的事,不要防碍别人家孩子追求上进。“减负”就此成了不同诉求的两个阵营之间的博弈。为了获得胜利,“上进”的家长以家委会之名另外建群,最终上演了联名请愿驱赶“佛系”孩子的荒唐一幕。

  家委会本来是老师和家长之间联系的纽带,现在却异化为“挟孩子以令家长”的利器。在这起事件中,正是家委会偏离了本质,失了初心,变成了班主任的“工具人”,才将一位家长与老师的小矛盾,推向了一个不可调和的终局。这是整件事中最令人痛心之处。要纠正这种教育怪象,有必要对家委会进行规范化管理和监督。

  无论如何,一件本来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事,不能让一个孩子来承担不良后果。保护无辜的孩子不受伤害,是每个成年人的底线。


钱江晚报 小时·评论 a0016 不同教育理念交锋,不该误伤孩子 2021-10-19 钱江晚报2021-10-1900014 2 2021年10月1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