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于师傅的香肠铺今年提前开张,杭州人排队等吃的时候又到了
多少调料,怎样搭配
于师傅做香肠手里最有数
本报记者 黄伟芬
当今年第一只鸬鹚飞到西湖边的时候,杭州人知道秋天近了。
当运河边翻丝绵的桐乡四姐妹在桂花树下支起摊子的时候,杭州人的冬天就不远了。
当菜场里灌香肠的队伍长长长长长;钱塘江边大麦烧的香气氤氲起来;茅家埠的冬腌菜开始踩起来;各家各户的窗台上酱鸭儿、酱肉挂起来的时候,大概离杭州人过春节也快了……
自然、气候、风物,总在它该来的时候来,和这座城市里生活的人们一起,成就了一座城市某一方面的气质。
这些物候以及背后的人,是杭州最生活的一部分。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的“小时风物志”,想带你看活泼泼的这城市。
说起灌制手工香肠的金华于赛华师傅,杭州老饕鲜少有不晓得的,立冬出摊,过年前一周收摊,二十年来,仿佛已经成了于师傅和杭州人之间一份默契的约定。
不过,今年这份关于味觉的重逢,似乎提前了。这两天,不少经过杭州文晖农贸市场的人,发现沉寂了大半年的铺子,重新热闹了起来,原来于师傅今年提早来了。
好这一口的杭州人都知道,于师傅家的香肠有它独特的秘方,喜欢他家香肠的人很多很多。
于师傅的香肠一年就来这里卖3个月。
灌一根香肠,是从绞肉开始的。在绞肉机里绞两三次,绞出来的肉,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细。于师傅的标准是半个小拇指指甲盖那么宽,厚度不到半厘米,他说这样做出来的香肠才入味,有嚼劲。
接着是拌料。于师傅家香肠好吃,秘诀是他的配方,别看只有盐、糖、味精和酒四种调料,要是没有于师傅把关,可调配不出来这独一份的味道。
“一斤肉要多少调料,是祖传的秘方。”于师傅开玩笑说,其实这个“数”就在他手里,怎样搭配灌制出来的香肠最香,他“一手掌控”。
说到独一份,不能不提于师傅家自酿的高粱酒。即便在肉铺、鱼虾各种摊位林立的农贸市场里,他家的高粱酒盖子一掀,沁人酒香就荡了出来,加进香肠,更添风味。
肉腌制上半小时后就能灌香肠了。25斤左右一盆的肉被倒入机器,另一端已经套上了近乎透明的肠衣。先给肠衣打个结。
机器开动后,于师傅一手拿小木铲拨弄着肉,另一只手把香肠盘成一圈又一圈。灌好的香肠被扎上一些小孔,用绳子绑成一段一段,静置半天就能晾起来了。
刚做好的香肠晒3天,再风干20天左右就可以吃了。
为什么今年开张早?
原来国庆假期刚开始,就不停地有老顾客打电话催,这一口好滋味已经被惦记太久。
“在我们老家,一个月前就已经开始灌香肠了。”于师傅说,只要气温到28℃以下就可以灌香肠,“白天热起来温度不低,不过晚上风已经凉了。”日落后风大,适合香肠风干。
目前于师傅已经有5000斤左右的订单。周先生是昨天最早的一位“散客”,预定了5斤梅干菜香肠,“我女儿爱吃,我今天刚好路过,前两天来还碰不到呢。”
微信转好账,就等一礼拜后来取货。
现在的于师傅还是“单兵作战”,等忙碌起来,那就是8个人的配置一起开工了。因为最忙的时候,不仅杭州各个地方,宁波、上海的客人都会赶着过来排队灌香肠。“最远的,10斤香肠邮费就要200多元。”
临走前,钱报·小时新闻记者跟着于师傅参观了他的基地,新搭起来的架子,一批又一批的香肠会在这里晾干。
昨天,于师傅做了300多斤香肠,已经晾了起来,吹了一晚上的风,干了不少。这些架子晾满,毛估估能有400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