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7个月创作了3组主题动画片,讲述英烈故事,再现燃情岁月
穿越70多年时空
11位大学生与烈士的特殊对话
本报记者 朱丽珍
同学们在创作中 |
《为百位烈士画像》后续
用7个月创作了3组主题动画片,讲述英烈故事,再现燃情岁月
穿越70多年时空
11位大学生与烈士的特殊对话
11位“00”后,7个月时间,用自己的方式,与70多年前的一群同龄人,进行了一场超越时空的特殊对话。
今年3月,在浙江省委宣传部指导下,由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和浙江传媒学院联合发起,钱江晚报、浙江传媒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浙江传媒学院媒体传播优化协同创新中心共同承办的“迎接建党百年,为百位烈士画像”大型公益活动启动。
浙江传媒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的11位学生,创作了3组主题视频,以不同的视角讲述烈士的故事,用艺术作品再现革命岁月,让更多人了解英雄的过去。
3组视频3种风格
每个画面都经过求证
2021年省政协全会上,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与省政协委员、浙江传媒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院长丁海祥交流时,萌生策划“迎接建党百年,为百位烈士画像”活动。
回校后,丁海祥立即召开会议部署推进,除为烈士画像外,制作烈士动画也是整体活动的一部分。浙江传媒学院动画研究所所长湛胜平挑选了班里11位优秀学生,分成3组进行创作,他们都是大二学生。
历时7个月,3组同学都交上了时长四五分钟的动画作品,以《觅》、《等》、《念》3个不同主题和不同风格,讲述烈士故事。
《觅》的视角是东阳籍烈士王文兰母亲寻找烈士墓,水墨风格的动画,清新淡雅,带有浓郁乡土气息。
《等》是以小女孩为主角,讲述三代人追溯参加抗美援朝的爷爷的故事,人物原型为金华烈士方汝元和他的后人,整体风格有着孩童的活泼和俏皮,也有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英烈的缅怀。
《念》与前两组不同,都市感强烈,主人公是一位年轻记者,她的爷爷曾是抗美援朝中的战地记者,通过记者的视角,在记录、回忆里,穿插着许多烈士群像,讲述的不仅是单个烈士故事,更多的是精神的传承。
烈士主题的动画,要求创作者既要有想象力,也要尊重史实。在搜集素材阶段,同学们查阅了大量图片、影像和视频资料,与烈士家属沟通联系,了解真人真事。
“我们选定的烈士名叫王文兰,祖籍东阳,牺牲在朝鲜战场上,家人甚至不知道他葬在何处,在附近很多烈士陵园寻找过他的烈士墓。”郑蕴汝负责《觅》这组动画的创作,家人寻找烈士墓这个细节,在动画中有所体现。为了这个细节,同学们反复查阅东阳附近的烈士陵园和退伍军人相关网站,核实细节。在视频中,有一处打开箱子的细节,展现的军装、肩章等,也都有史料参照。
而在动画《念》中,有一个展现烈士书信的画面,虽然书信一闪而过,但都是同学们在网上搜索查证,能找到真实的原型。
反复修改删减
作品暗藏创作者的小心思
动画创作与视频拍摄不同,每一个动起来的画面背后,都需要绘制多幅图画,而7个月完成一件作品,对于学生来说,时间紧迫。
张颖负责《念》的创作,在她看来,原本一年时间完成的作品,压缩在半年内,每个人都要加快节奏,平时要正常上课,基本都是拿出个人休息时间来完成。
而剧本的反复修改、取舍,也是一个纠结的过程。湛胜平说,三组作品中,同学们都藏入了自己的小小心思,比如《觅》里有东阳当地的鱼木雕,《等》里有金华当地的山茶花。但毕竟动画时长有限,有时候为了整体考虑,只能忍痛割爱。
周嘉怡是《等》的导演和编剧,起初在动画里设想了一些婺剧元素,这也是同学们很喜欢的一个点。“婺剧里有个黄鼠狼的形象,意指惩恶扬善的黄大仙,我们想用这个元素和保家卫国的烈士相呼应。”花了心思创作,但最后这个细节却没有展现,“我们是通过孩童视角来探索,本身就有些活泼,添加这个元素后,发现整体动画的风格过于俏皮幽默,严肃性被削弱了。”最后去掉了黄鼠狼这个元素,让片子整体更为庄严。
作品就像一道桥梁
将先烈和创作者联结起来
如今作品已经完成,湛胜平的评价是——超出预想。这种超越,不仅仅是技艺等基本功的提升,更多的是看到了同学们身心的变化。
一开始,湛胜平担心同学们创作兴致不高,但慢慢地,他的顾虑被消解,“我看到了同学们的改变,通过资料的搜集和作品的创作,他们更了解那段历史,也被烈士的精神所打动,认知发生改变,责任感、使命感被调动起来,会投入更多的情感来主动推进作品的完成。”
“以前总感觉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是教科书上、纪录片里遥不可及的英雄,通过这次创作,有了一次契机去不断追溯那段历史,了解那些英雄真实的生活片段,无形中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参与者刘珊杉说,在创作的过程中她把自己带入到志愿军战士孙辈的角色,小女孩的心理变化过程,也是她内心成长的写照,“这件作品就像一道桥梁,将先烈和我们联结了起来。”
学院对此次活动也很重视,丁海祥严格把关,对同学们的创作给予充分支持和肯定。在他看来,这不仅仅是一次专业创作和交流活动,更是一堂深刻的思政课,也是完成学院“立德树人”等工作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