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2版:小时·成长读本

文章导航

美美的生活
文化告诉你

  上接1版

  对传统工艺的保护,我们现在走得很远,保护起来集中展示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我们将它们纳入到了生活中。传统工艺,只有活在生活中,才真正具有生命力。

  什么是活在生活中?并不是说完整地将这项技艺保留下来就可以了,那样它只能是“死物”,而不是“活着”,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没落到最后进入博物馆。比如箍桶匠、补碗匠这样的一些行当,在物质不富裕时期很有用,现在则渐渐消逝。

  那么怎么活在生活中?固步自封肯定是走不通的。

  钱江晚报记者曾经长期跟踪报道过杭州一家专门生产旗袍等传统服饰的小工厂,记者发现这家厂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厂区越搬越远,产量越来越萎缩。产品质量是没得说,工人的技艺也精湛,光是旗袍上的一枚盘扣,都能拿出来当作传统服饰制作范本,可是为什么影响扩不大?

  在电商起步时期,记者曾经劝说工厂主把店开到网上去,让更多的人看到中国这样精美的旗袍;也曾给厂家支招去了解年轻的汉服爱好者需求,与当下的汉服热挂钩。如果这其中能做成一样,对工厂与消费者来说都是件十分好的事情。因为许多汉服爱好者愁的是如今的汉服界精品少、靠谱的传统手艺少。

  创新,才是最关键的推动力。

  刚走红的临安竹编手艺人潘云峰说,开始时他只懂得把自己做的事拍给大家看,不懂竹编的人也不知道他在干嘛,做抖音3个月只收获了5000个粉丝。有一天,他上传了一个视频,完整展示了做一把竹锅刷的过程。那天忽然有了80万的点击量,粉丝增加了五六万。他才明白大家要看的是与生活有关的,与自己有关的物品制作。于是,他做的东西越来越与现代生活相关,比如手机架、iPad架,一段竹子在他的手中慢慢变成了大家能够理解的物品。

  如今,潘云峰不仅打开了自己作品的销路,也帮助当地的竹编同行一起销售。中国网友称赞他的竹制品是“触动人心”的艺术品,外国网友则称赞他的手艺是“古老神秘的中国力量”。潘云峰说没想到,快被淘汰的老手艺能够得到这么大的关注,竹编的非遗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

  像这样的例子在浙江有很多。若干年前,人们还在为怎么去保护和发扬非遗发愁,而当人们忽然发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相结合,竟然能够焕发出强大生命力的时候,这种担心就不翼而飞了。

  海宁的皮影戏一度面临失传的危险,当年的皮影戏团只剩下都是70多岁老人的三人戏班。老人们在接受采访时喟叹:“我们这些人,晚上脱下鞋子,都不知道第二天能不能穿上啰。”不过这些年过去,海宁皮影戏并没有成为书上记载的名词,而是慢慢地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因为它走进了当地校园。

  在盐官镇的千年古镇风情街上,出现了海宁皮影戏博物馆,同学们去玩,可以看到戏班演出,那些演员都很年轻,也可以看到展示的皮影戏道具。在当地小学,还有了皮影戏课这样的教学内容,很多孩子都会用灵活的手指掌控着小竹竿,让皮影小人儿动起来。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因为创新而逐渐“复活”,这也是很多手工艺人走红的原因。

  为什么李子柒是迄今为止,中国传统手工艺人在“油管”上流量最高的?以至于出现了一个模仿李子柒视频的越南妹子,网上流量也不低。

  因为她的服饰、屋子、环境,都是人们希望的美丽乡村风光,她展示的是美好的生活,而不是以前农村曾经有过的脏乱差。

  十七八年前,钱江晚报记者去温州泽雅采访屏纸。它是一种用古老的手工技法制作的纸张,可用于书画,也可用于食品包装。同学们可能不知道,在生活用品不富裕的年代,人们走亲访友时会提着一些南北干果,比如桂圆干、红枣之类做礼物,这些东西就是用诸如屏纸这样的东西包裹的。

  而随着时代发展、生活改善和社会进步,当记者去采访时,屏纸已没落了,除了一些书画上的需求,生活中已经不需要屏纸的存在。年轻人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去学这门看上去没什么前途的手艺,会这项手艺的匠人日渐稀少。当地文化部门和行业人员十分可惜和痛心,但也没有什么好法子。

  而相对的,让记者印象深刻的却是,这个生产屏纸的村庄四处可见成片的塑料垃圾,特别是塑料包装袋。白茫茫的场景仿佛就在预示着,屏纸的没落与消逝。

  没想到的是,几年后,当屏纸再度出现在记者耳边的时候,它已经成为了高级旅游纪念品以及高级的书画纸张。一切的改变源于那儿的新农村建设,村庄的环境得到了整治,垃圾分类了,村舍改建了,因为毗邻楠溪江,旅游得到了开发,当地特色非遗屏纸自然得到了旅游者的青睐,屏纸的设计和包装自然也洋气、现代了,一下子抓住了游客的心。有前景,这门古老的手艺自然就会有年轻人去学,自然就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在温州楠溪江旅游开发的同时,当地很多传统的、古老的东西都焕发了新的生机。之所以有这样的改变,是因为年轻人的加入和改变。

  有家淘宝小店,是一对年轻夫妻大学毕业后回乡开的,介绍的就是自己家乡的风味。参观他们的淘宝小店,显示的是那种把乡土特色融进商业与生活的文艺范。这个店的土特产,包装好看,乡味地道,虽然贵但受欢迎。

  创新及现代工艺对传统手工业的影响和发展是不可言喻的。

  同学们去杭州都锦生织锦博物馆参观,会在馆内看到一架巨大的手拉脚踏织锦机,旁边一位退休的老工人会为来参观的人们演示这架机子的工作原理。成百种配色丝线,全要靠人工这样脚踩提拉进行组合最后织成锦锻。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架机器还在都锦生丝织厂“服役”,如今它早已“退役”,只能作为展示品告诉后来人,当年人们是用什么样的机子织出世界闻名的杭州织锦的。现代化全自动、智能织锦机早已替代了古老的机器,织出来的锦锻不仅用时短,花纹和色彩也更丰富绚丽。这就是科技和工业进步对传统工艺的促进。

  而怎么去创新?正是这个时代赋予同学们的未来的任务,其实现在同学们接触的很多课程,就已经体现了这种传承的意味。

  比如杭州有85所中小学开设了木工课,向老匠人学习木工手艺。有位做了40多年木匠活的老木工,非常想把一身手艺传下去,自告奋勇要求进校当木工老师,给中小学生们上课。这就是一种传承。

  去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参观,同学们会看到许多工艺美术大师在现场进行创作。曾被列入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杭绣,也展示其中。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陈水琴常在现场制作绣品,作为非遗传承人,她招收弟子的要求很严格,不过有个共同点是,都很年轻。绣者年轻,杭绣才年轻,才能传承来自陈水琴的对刺绣的创新和发展。她与弟子一起,研发了一种可以展现油画效果的华彩绣。

  早在十多年前,陈水琴便与其他杭绣大师一起,在年轻人甚至孩子中间培养杭绣爱好者。杭州市留下小学开设了刺绣兴趣班,陈水琴和弟子们会定期去给小朋友们上课,教授一些刺绣的基本技法。

  传统文化离我们很近,传承也在我们这一代,文化自信的体现不仅在作文里,更在生活与实践中。


钱江晚报 小时·成长读本 a0002 美美的生活
文化告诉你
2021-11-27 钱江晚报2021-11-2700008;钱江晚报2021-11-2700012;钱江晚报2021-11-2700025;钱江晚报2021-11-2700026;钱江晚报2021-11-2700006 2 2021年11月2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