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5版:小时·悠游

一盒年味礼包预售已达百万元

塘栖“老刀”召集手艺人建“百匠工坊”

  糯米锅糍、麻酥糖、土灶年糕……一到冬天,遍布杭州街头的塘栖糕点又迎来了销售旺季。这几天,塘栖“老刀”的掌门人沈建标正在忙着一个“大事业”,他召集了镇上技艺出众的美食手艺人,组成了一个“百匠工坊”,通过新的工艺,把之前深藏塘栖人家的美味“挖”了出来。

“百匠工坊”里个个身怀绝技

“爆款”糕点让更多人认识塘栖

  千年古镇塘栖,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

  镇南的丁山河村,老刀糕点宽敞的现代化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着制作、烹烤、包装各种糕点,浓郁的香味扑鼻而来。走在这片半年前刚落成的厂房里,沈建标的心里有着无限感慨。

  “现在厂里正在做糯米锅糍、麻酥糖这些糕点的老手艺人,其实都是镇子上好吃出名的。但是因为无人宣传,基本就只有本地人知道。”老沈告诉记者,在塘栖有很多手艺精湛的“糕点工匠”,但大部分都上了年纪赋闲在家。“这些手艺如果失传,真的太可惜了。”

  今年三月开始,老沈陆续邀请了数十位老师傅走进他的工厂,想把他们“荒废”的手艺复活。“以前他们是单打独斗,现在依靠老刀统一的品牌、规模化的生产以及畅通的销售渠道,每个人的老行当又有了用武之地,‘重出江湖’还能增加额外收入,一举两得!”

  在“百匠工坊”,人人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56岁的曹子仙是做圆子搭锅糍的好把式,她在工厂院子里砌起了“专业”的土灶台,每天光是做锅糍的销量就有上百斤;65岁的姚财高拥有土灶烤月饼的操炉独门绝技,今年中秋,他做的土灶月饼成为杭州糕点界的“爆款”,创收达百万元;57岁的刘大群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做麻酥糖高手,他生产的斧头包酥糖,还被各大央媒频繁报道……

  如今,老沈已经“挖掘”了50多种塘栖传统糕点技艺。明年,他打算邀请更多手艺人入伙,在扩大品种和规模的同时,逐渐把塘栖糕点背后的文化传递给更多人。

  “咱们的糕点不仅是塘栖乡土文化的代表,也是江南水乡文化的代表,应该走出去让更多人知晓了解和品尝。”老沈说。

新款必备年货礼包里

有一口最经典地道的乡愁老滋味

  “小时候过年,每家每户都要准备一些糕点,用于上门拜年或者招待宾客,每一口都是年味和享受。”这段时间,老沈的工厂打造了一款“老行当年味包”,里面包含了土灶年糕、糯米锅糍、斧头包酥糖、百家饭等6种食品,都是过年的传统必备年货。

  锅糍,是杭嘉湖水乡特有的吃食,而配上白砂糖,用沸水冲泡完成的“锅糍汤”香甜润滑,是塘栖人家正月里常见的待客习俗。一碗热乎乎的点心,天寒地冻时最是让人周身俱暖。

  如何做出一片焦黄脆香的地道锅糍?过程说起来也很简单,只要把蒸熟的糯米饭均匀摊搅在铁锅锅壁上,去除水分后用锅铲用力一铲,一片片薄薄的锅糍就做好了。

  “搅动的方向可以按自己习惯来,但一定要慢慢顺着同个方向不停搅匀,才能让锅糍薄厚适当。”曹子仙告诉记者,相比于搅匀糯米的费力,锅糍的成败还在于摊糯米时火候的配合。

  制作锅糍时,曹子仙的搭档会坐在灶头里侧生火,由于看不到锅里的情况,因此火候的掌握需要两人默契配合。搭档会根据经验把少量稻草慢慢放到灶台里,提供合宜的温度。“火太大,锅糍马上会焦,太小了糯米就很难搅匀。燃烧稻草可以让锅受热均匀。”曹子仙说。

  刚出炉的锅糍轻薄香脆,略带的一点点焦味更是最精髓的味道。“小时候这些就是家里的零食,也是咱们塘栖人热爱生活的朴素见证。”在老沈看来,这款年味包里有老杭州人对过往的怀念和致敬。为此,他还聘请了30位本地老手艺人专门制作,保证食品的工艺和质量。

  目前,“老刀”的这份“年味包”已经收到了上万份预订,总额超过百万元。

一枚土法腌的咸鸭蛋

让手艺人月收入多3000元

  老沈会卖糕点,也会讲故事。

  光棍节卖调头糕,寓意为转运,希望单身男女找到幸福;端午节有雌雄粽,四角的雌粽被称为“斧头粽”,三角的雄粽其中一角细长,叫做“长脚粽”,曾是塘栖年轻男女的定情之物;过年必须吃上一碗百家饭,里面有长辈对孩子多学手艺、走四方吃得开的期望……

  自从2010年从父辈手中接过工厂,老沈就一直在孜孜不倦搜集塘栖老底子的美食做法。今年,他还聘请了村里30余名会用草木灰制作咸鸭蛋的手艺人,购进200多万枚新鲜鸭蛋,改进土法腌制工艺,从卫生条件到食品品质进行全面提升。

  最忙碌时,老沈的工厂每天都要马不停蹄地腌制10000多枚鸭蛋。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老沈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让塘栖的腌鸭蛋走上了“质量+品牌”的发展之路。

  “真正好吃的咸鸭蛋就是要用草木灰来腌,也叫灰鸭蛋,不过做起来费工费时,我们村里五六十岁以上的老手艺人才知道这种做法。”老沈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之前,每年正月十五过后,塘栖镇丁山河村家家户户都会开始腌制新鲜的鸭蛋。按照当地的传统配方,人们会把黄泥与烧制好的草木灰加水加盐拌成泥浆,均匀涂抹在鸭蛋壳上,随后放进缸里封口,放上45天左右后,腌制完成的咸鸭蛋蛋黄流油、蛋白不咸不淡,还有股淡淡的稻草香。

  今年56岁的吴掌珠来自丁山河村的鸭蛋自然村(原红旗大队),拥有祖传的灰鸭蛋腌制技艺。今年端午节前,老沈聘请她到工厂用土法腌制鸭蛋。因为品质好,被消费者称呼为“红旗下的蛋,个个都是好蛋”。

  “对这里的村民来说,腌鸭蛋是‘家传手艺’,也是祖辈传下来的‘饭碗’。不仅不能丢,还要做大做强。”老沈算了一笔账,光靠在厂里腌鸭蛋,每位手艺人今年平均能增加3000元的月收入,他希望通过这份呵护,让人们拥有一份坚守的信心。


钱江晚报 小时·悠游 a0015 塘栖“老刀”召集手艺人建“百匠工坊” 2021-12-21 23529417 2 2021年12月21日 星期二